给自己一张心灵的存折

标签:
阅读地图读书修行心灵存单点滴积累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这篇文章发表于《现代金报》2022年4月22日A14版,是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而做的专版。这一专版是我的著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本)》的读书体会专辑,由两篇读后感组成,均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教师所撰写。其中,“给自己一张心灵的存折”这篇文章由镇海区尚志中学的童斐老师所作。
给自己一张心灵的存折
文/童斐
六七年前,我曾粗粗地翻过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彼时没有细看,因为“修行”二字,只嚼在嘴里,唇齿之间已然颇有些苦涩的滋味。
阅读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虚幻世界中的宅斗推理、爱恨情仇、忠肝义胆、侠骨柔肠,读来令人多么畅快淋漓;跟着文字周游天下,追古溯今,窥见不同的风土人情是多么有趣……现实生活还不够辛苦吗?读本书还要“修行”?
今天的我再次阅读这本书的修订版时,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为自己以前认知的狭隘感到汗颜。
2017年底,是我在尚志中学工作的第一年,区“研之乐”读书会发起了“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一时间,沉寂多年的热血被激发了起来——我一个中文系毕业的,还怕“读书”?我由此斗志满满地开启了我的“修行”之路,一直没有停歇,跟着区里的“啃读挑战”进入了第五年。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它其实是一张很有意思的“阅读地图”:常生龙老师读过的那一本本的书,就像是一个个美丽的地名,而他在一个个晚上挑灯敲下的这一行行文字,是一条条脉络,将它们牵引到一起。从最初的“教学即创造”,一步步走到“变革即未来”,里面诚然不乏我曾到过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到过,读起他的感想总结来才更有几分豁然开朗的共鸣;而后,对那些尚未到过的地方,更有了几分急不可待的憧憬。
坦白说,我家的教育教学专业类书籍曾是买回来跳读一番后就被束之高阁,一方面自己也没真正养成专业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觉得理论和现实有太多的差距。可是常生龙老师却真诚地告诉我们,要读书。
他通过自己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我明白了,学习本就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要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会有所收获,而这些能力,或许在当下,或许在未来,就会帮你解决某个问题,渡过某个难关。现在想来,学习哪里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妄图只通过一场电影、一次谈话、一本书、一堂课就来实现即刻的改变,本就是急功近利的想法。
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我想,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与其说,是常生龙老师在这本书里为我介绍的那一个个美丽的地名邀我共游,不如说他传达给我一个理念:读书吧,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阅读者;终有一日,那些精神的食粮会化为你心灵成长的助力,帮你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蓦然回首,我已经连续4年完成 “啃读挑战”的任务了,并且还一直在路上。
回过头来看看,4年,48本“正经”的书,教研、德育、心理、历史、哲学、传记、小说、散文、剧本、游记……我细细回想,在脑海中一遍遍描摹才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其实也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地图”。这一场“修行”,除去最初的“强制”,已渐渐变成习惯和自然。当我涉猎不同的领域,开始思考和汲取,开始沉淀和实践。我在课堂上对于延伸到课外的掌故野史开始能信手拈来,在作业设计、项目化教学以及单元整体教学等新的课程理念到来的时候,也总能够很快接受并兴致盎然地倡导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实践。而在这四年里,我完成了三个课题,成了区骨干教师,也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
读书确是最好的修行——漫无目的她随性阅读,固然是纯粹的享受;但带着思考的阅读,却是送给自己一张心灵的存单,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能让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走得更高更远。如果,未曾邂逅这些,或许我还是一条躺平的咸鱼。
或许,我并没有常老师的毅力,在奔忙了一天以后还能坚持“每天一记”的习惯,不完成不睡觉。但是,至少我能保证每日空出1-2个小时来阅读,每周有半天在图书馆里静心沉淀,拙笔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