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力·读《认知天性》

标签:
有效学习模式认知机制学习风格智力三元论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布朗等著《认知天性》一书有感
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学习的相关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学习力。这些研究成果有些和我们的直觉、和我们惯常的做法相悖,会让读者心中存疑。当你有这样的感觉时,建议不要轻易否定这些研究的成果,而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或许就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做法阻碍了自身学习的发展呢。
有效的学习模式
心理学通过实验得出如下一些结论。比如说,提取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学习中主动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和联想,让大脑来提取关键的概念,这样的学习让你可以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比如说,间隔学习很重要。对新知识的学习,不需要始终盯着它,过一段时间再来学,依据知识的状况调整间隔学习的频次,可以学的更好。比如说,刻意练习很重要。面对有困难的学习任务,不气馁不懈怠,坚持不懈去克服困难,当自己经历了这一切就可以晋升到学习的新境界了。比如说反思很重要。通过反思找到自己的“元认知错误”,可以防止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误入歧途。等等。
综合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本书的作者认为,有效学习应该包含以下要素:间隔性重复、延迟检索练习、穿插练习、细化和生成。如果能够将这些要素统整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之中,会让学习的效益大大提升。
间隔性重复已经在前面的博文中介绍过。新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一定间隔周期的反复在现,最好是隔夜之后的重复,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会更好。检索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检索练习的方式包括:不看资料回忆、给自己提问题回答、测试、考试、和其他人沟通讨论、找标准判断自己掌握的程度(避免学习错觉)等。越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重复检索的次数应该越多,以便尽早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地方,并想办法加以弥补。对学过的新知识做检索练习,最好是新知识学习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能有效的定位出哪些知识尚未掌握。学习新知识,应该把精力投放到薄弱要点上,而要暴露薄弱,检索——自己能否完全回忆或写出要点——是很好的手段。越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重复检索的次数应该越多,而不应以自己觉得的熟练程度为标准。当然了,多长时间重复检索一次为好,没有硬性的标准,一般应在自己感觉有点想忘记这个知识的时候重复启动检索。以教育孩子为例,每次翻开课本讲下一页或者念下一个故事之前,让孩子回答若干个上一课或一篇故事中的几个要点,就是最简单的“检索练习”。让孩子用上次学到的词语造一个句子,后者让孩子回忆一个成语时,宁可一个字一个字甚至直到三个字的提示来让他回忆,都比直接把答案给孩子看效果要好。
穿插练习又叫多样化练习,指的是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同时,主动联系与其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更加丰富的神经链,促进知识由工作记忆转向长时记忆。讲解一个加法算式时,反过来让他用减法再做一遍,或者讲同义词时,让孩子想想它的反义词,这就是最简单的穿插练习。而类似教授了孩子单词“it”除了可以用来指动物,还可以用来指代家具、食物……等等,这就是多样性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同时锤炼学生辨认和归纳的能力。
所谓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而生成,就是用自己的方式重述核心观点。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和案例来比对新知识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把理解描述出来(生成性学习)。在大脑神经层面,其实就是把新知识点融入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中去存放,在这个位置上新旧知识关联非常紧密,也就意味着你吸收非常高效。你理解思考的维度越多,新旧知识练习的线索就越多。
学习的编码、巩固和检索
衣服晾干之后,我们会将它们收下来折叠好,按照类别放到不同的抽屉或衣柜的不同格子里,以备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否也像衣服那样,某一知识储存在大脑的一个确定的部位?答案是否定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采取的是并行、分散的方式,就那一件衣服来说,在眼睛看到这件衣服、用手来折叠这件衣服的过程中,大脑的认知机制就会将衣服分解成不同的纤维、成分、颜色、形状、结构、甚至味道等各种维度的元素,然后分散存储到大脑的不同部位。
如果有需要,大脑就会通过回忆来提取知识,把分散存储在各处与该知识有关的元素组合还原。这有点类似于现在我们经常采用的数千架无人机在空中组成的表演方阵,可以根据不同的指令,一会儿组成一段文字,一会儿组成一匹马的形状、一会儿组成一辆车的造型……对于大脑而言,所有涉及的神经元同步工作,看上去貌似繁琐、浪费,但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却更为高效。不过,其中具体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明朗。
大脑对信息的处置非常复杂,不过从认知机制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将其简化为三个关键的步骤,即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就是大脑把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在大脑中产生记忆痕迹的过程。当你学习一个新知识时,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就会通过放电这种方式形成一个链接,在大脑中产生记忆痕迹。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这个链接很不稳定,也很薄弱,如果自己能够间隔性重复学习这一知识,这个记忆痕迹就会逐渐被强化。
巩固是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工作记忆持续的时间短,能够储存的信息量有限,再加上还有其他新的知识要跟进学习,所以不适合长久保留信息,如果一个知识对你来说重要,那就要将其从工作记忆转存到长时记忆之中,以便永久地保存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大脑对于复杂的结构信息接受起来比零碎、松散的信息要高效得多。学习新知识时,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学习和理解。例如,一个英语单词,相较单纯的死记硬背,如果你去了解它的读音、释义、看它在例句中的实际用法,甚至百度这个单词实际对应的图片描述等等,都会有效提高这个知识点的“立体结构”,可以拥有更多的线索帮助大脑快速定位或提取这个知识点。这有点类似找一个人时,除提供姓名外,如果还能有他的画像描述、或身份证号码、或过去的工作及生活经历等,线索越多,这个人(知识点)被找出来的效率就越高。线索越多,意味着和现有认知关联越多,记忆存储得就越扎实。
检索就是大脑从存储的元素中提取还原成知识的过程。要保证检索高效有序,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在把工作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时,必须把这个项工作做扎实。之所以提倡检索练习和多样化练习,就是在不断加强记忆痕迹,促进神经连接的增加和稳定的同时,从中提炼共性的原则和构建更宏观的结构。这有点类似于在脑海中看整个建筑的平面图,从而有助于你快速在不同的房间、方位中定位,所以,大量的检索、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非常有助于大脑巩固所有元素之间的拓扑结构。二是努力将这些新的神经连接与前面学习的其他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关联越是丰富,在检索和提取信息的时候就越是方便。
学习风格与“智力三元论”
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经常被提及,用来说明一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为什么比别人更加突出。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有多种,人们经常用到的有两种,一种是肯尼斯·邓恩和丽塔·邓恩夫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学习风格的五种分类,分别是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动觉型和触觉/动觉型。另一种是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相比较而言,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能用与生俱来的特长将学习方法多样化;而学习风格理论则可能对个人有负面影响,让我们以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
各种学习风格理论的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当教育模式与特定的风格相匹配,而某人又能够使用这种风格来学习时,这个人会学得更好。问题是,一直到现在,认同学习风格理论的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能够用来测试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领域可行性的研究设计。仅有的几项研究都不能证明相应的学习理论的可行性,其中一些研究反倒与它严重抵触。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与科目的性质相符,比如说几何与地理要用视觉授课,诗歌则要靠语言指导,诸如此类。当授课风格与内容性质相符时,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得更好,与他们偏好哪种授课方式毫不相干。
尽管现在还找不到证明学习风格理论有效的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风格理论都是错误的。学习风格理论形式众多,有些可能是有效的。如果我们不能证明它的有效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谨慎使用它,或用它作为理论来解释相关的教育现象。加德纳自己也承认,学习风格和多元智能两套理论都缺乏实证基础,判定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智力更像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加德纳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他所建立的多元智力模型启发教育者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加德纳拓展了智力概念的同时,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又精练了这个概念,指出人有三种智力,分别是分析型、创新型与实践型智力。分析型智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测验中的问题;创新型智力是我们综合并应用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实践型智力是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做什么并行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街头智慧”。与加德纳的理论不同,斯滕伯格的理论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提出的成长性思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与成绩。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自律、勇气及成长心态这些素质让人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与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更大的成功,而智商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要小得多。只要始终保持成长心态,就可以终身受益。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美]彼得·C. 布朗,亨利·L. 罗迪格三世,马克·A. 麦克丹尼尔著,邓峰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