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读书成长修行阶梯思考分类索引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为我的新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版)写的序言
修订版序
这本书能够修订再版,是我最初完全没有预想到的。
一方面觉得这种个性化的读后感或许认可度较低,另一方面也顾虑所介绍的图书已出版了一段时间,缺乏新鲜感,担心不受读者待见。没想到本书出版5年来,先后印刷了20次,而且常年盘踞在当当网教师用书图书畅销榜中。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并入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和中国出版协会联合发布的2017中小学图书馆(室)配备核心书目。
本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青睐。互联网上有数百篇读者撰写的读后感,撰写者遍布全国各省(区、市);不少学校集体购买,教师人手一册,在共读之后进行读书体会的分享;有的教育局将本书作为当地教师的必读书目加以推荐。仅杭州一家专门经营教育图书的书店,就卖出一万余册。
一本书能成为畅销书自然有它的道理。我想或许是以下几个因素让这本书变得畅销。一是近些年国家积极倡导全民阅读,而且正在推进全民阅读的立法工作,社会各界都比较重视阅读,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二是教育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和困惑,希望通过阅读找寻答案;三是教师虽有阅读的意愿,但因平时各种业务繁忙,很难找到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读这本书可以了解50本书的内容,有着“短平快”的效益;四是我在撰写每本书的书评、读后感时,总是努力做“搭桥”的工作,即在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和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教育观念,以便读者拿起书来会有一种亲近感。
在当当网上,有关本书的评论达一万余条,其中好评率达到99.8%。网友“木子8478”说:“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既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投向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被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被作者这种将阅读过的书做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介绍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
在修订本书的过程中,我认真翻阅了全国各地读者撰写的读后感,对老师们经常提及的文章予以保留,对那些老师们较少提及的文章做了调整,更换了部分文章,更新了部分延伸阅读书目,对全书做了修改润色,努力使本书既能保持原有风貌,又能与时俱进,与当今教育的发展同频共振。
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第一版序)
我是一名物理教师。
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进之际的暑期培训,教研员让我给区里的初中物理教师讲一讲物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意思是说接受式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和学的方式,在物理学科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在于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教研员显然对我的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我刚讲完,他就立刻对在座的老师说: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探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探究,并将这一点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教研员的这番话,引发了我对“探究性学习”教学起点的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实施探究性学习最为合适,也最易达成预期的教育目的呢?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和同行做过多次的讨论,但都没有满意的答案。那段时间,我正在阅读房龙的系列作品,书中的内容让我联想起正在思考的问题,突然之间产生了顿悟。
是否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取决于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生已经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储备时,就没有必要再去探究,只要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可;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直接经验的支持时,才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后来,我将自己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写成了一篇文章,刊登在《物理教师》杂志上。
后来我工作调动来到虹口教育局。
相信大家都知道开口朝下的抛物线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代表了一个组织从创业到达到鼎盛在走向衰落的历程。如果这一组织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轨迹接近抛物线的顶端之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重新开始创新发展,不仅能避免衰落的颓势,还可以将组织整体推向一个新的抛物线发展轨道上。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虹口的初中教育一步步走到了自身发展的鼎盛期,学校和教师充满了自信,对已有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也成了大家最感兴趣的事情。初中就这样按照大家熟悉的节奏发展下去吗,是否应该给一个策动力,让其走上一个新的抛物线轨道?这成了我一段时间里思考的重点。
在苦思冥想的这段时间里,我阅读了《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这本书,泰尔斯顿(Donna Tileston)在书中提到的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路径让我眼睛一亮。从人的各种感官传递到大脑的信息,首先要过“自我系统”这一关,其中98%的信息都被其屏蔽掉了,而“自我系统”对信息的选择,直接与“关系”相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品质和教学的质量。于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成了虹口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抓手。
花了很大的篇幅和大家说这两件小事,是想告诉各位读者,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杂志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的更远。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相信每一个坚持阅读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我向各位读者推荐这些作品的缘由。
本书分五个专辑,每个专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精选了一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其中有对教学技术的研究,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有对教师价值的探索,有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有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一组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
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杜威(John Dewey)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生活中,童年、故事、心理、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榜样、阅读……等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突出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鼓励孩子在与周围人与物的交往中获得锻炼。明确起点、高期待、拥有选择的自由、戏剧课程、扁平化管理……不同学校的着力点虽有所差异,但在促进学生全人格的成长上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精选了九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有的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一般性的教育原则,有的则是从实践层面归纳出教育策略。希望读者从中了解教育理论的演变过程,理解教育理论是时代的产物,自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体会教育理论启迪和唤醒的作用,以及在增加我们的实践智慧方面的价值。
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更多地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一专辑中,有美国专家构建全球顶尖教育体系的思考和研究,有芬兰教育道路的经验总结,有对学生创新力培养的思考,有互联网时代教育学方式变革的探索。移动互联、幕课、可汗学院、微课、翻转课堂……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词语背后,隐含着数字技术对整个教育的颠覆。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谋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这无论是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版),常生龙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