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习惯信息路径声音记忆图像记忆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涂梦珊《如何练就阅读力》一书有感

很多人都有阅读的欲望,看到被热炒的图书,更是立即下单,手边囤积了不少图书。但这些图书能够读完的极少,大多数买回来之后翻上几页就读不下去丢在一边了。是什么导致自己读不下去,有没有办法来提升自己的阅读力呢?涂梦珊的这本《如何练就阅读力》一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一、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
很多人拿到一本书之后,都会依循线性阅读的习惯,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逐字逐页地进行阅读,一直读到书的结尾为止。但很多时候,只要你拿起书阅读,不需要多长时间眼皮就开始打架,整个人开始犯困,很快就读不下去了。有的人喜欢在床头放一本书,睡觉前读上几眼,要的就是这样的催眠效果。
为什么拿起书来就犯困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利用大脑的各种资源。大脑就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可逐字逐句的线性输入,提供给大脑的资讯和信息太少,大脑无事可做,慢慢地就进入到了休眠的状态。
改变现状的关键是要遵循大脑运作的规律,让大脑这个拥有巨大容量和运算功能的“机器”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运转起来。为此需要改变已有的阅读习惯,重点强化如下几个方面的新习惯。
一是在阅读前做好“热身运动”。拿到一本书之后不要着急去翻阅,首先,要花点时间去思考,思考自己面临的困惑,对这本书的期待,这本书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的思维热身运动,会不断激活自己脑海中的相关记忆,在此基础上开展阅读时,新旧知识之间就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更多脑神经连接;其次,要阅读一些有关这本书的介绍,豆瓣、知乎等媒体上的书评,先大致了解这本书重点讲述什么,有什么特色和亮点,便于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目标聚焦。热身运动,相当于我们把头脑知识单元中的隐藏层唤醒,让新的内容信息与已知的内容信息进行连接,连接之后才会稳固,否则吸收的信息再多,信息之间若没有连接,新内容也会飘忽不定,久而久之就会消散。这就是人脑运作的规律。
二是改变逐字逐句点式阅读的习惯,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距,多进行面式的阅读。有关这一点,下面会专门讨论,这里不再展开。
三是给一本书的阅读设置时限。很多人对所读书的书籍是没有时间要求的,总想顺其自然地把书看完,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接收到的刺激就非常温和,在低刺激的情况下大脑也容易处于休眠的状态,导致阅读难以为继。如果每本书的阅读都有较为紧迫的时间要求,大脑在接收到“时间紧、任务急”的信号时,其他感官也会被传递相应的指令,迫使我们集中精力开始工作。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被感知的文字和语句传到大脑神经的过程就会加快,我们眼睛的移动速度也就会随之加快。如此相互反复,就是一种积极有力的正循环阅读模式。我坚持每周第一本书,现在已经进入第十六个年头,对此的感受非常深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限定性要求,我的阅读能力逐渐提升,现在每周读完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对我来说一点负担都没有了。
二、重建信息的获取路径
习惯性地一字一句的阅读,在初学语言时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初学者的阅读,其中还包含了识字、辨析词义等众多的学习要求在其中。当一个人具有相当的词汇量,可以进行独立阅读之后,就应该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可惜的是这样的本领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教过。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一个人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他把白纸放到胸前,问大家看到了什么,95%的被测试者都说看到了这个小黑点。只有5%的被测试者说看到了巨大的留白。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睛有一种被焦点控制的先天性倾向,动物捕猎时眼睛的聚焦状态是一种本能,我们在读取信息时也是一样。当我们的眼睛要仔细分辨特定的视觉对象的时候,视野就会自动缩小,而聚集在特定对象上。这是为了能够清晰地完成对视觉对象的一个感知任务,避免出现差错而进行的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以达到调整和控制的目的。
为什么有的人看书速度很快,看完之后记住的内容也很多;有的人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花费了很长时间,读到最后却忘得差不多了呢?这与眼睛获取文字信息的路径和方式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们都是在读书,但在他们的眼睛与书本接触的那一刻,文字的摄取路径有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阅读速度的不同,可以将人的阅读路径分为点式阅读和面式阅读两大类型。
逐字逐句的阅读,就是点式阅读的典型体现,这也是很多人固有的阅读习惯。采取这样的方式开展阅读的人,通常读书的速度都很慢。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你的头脑会先将文字转换成语音,在你的脑海中回荡,然后你在根据语音来识别这个是什么字,这个句子的意识是什么。受制于发声的速度,一个人通常一分钟内能够发出200个字左右的声音,因此逐字逐句阅读的速度也就局限在这个数字左右。
面式阅读是一种一目十行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眼睛有较大的视域,能够同时感知到一大块文字的信息,并将其中的核心要义提炼出来。在运用面式阅读时,人虽然也是通过眼睛来读取文字的信息,但主要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在把阅读对象当做一个图片去看的话,你就直接动用了自己的视觉系统,这个视觉系统内有90万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430万比特,平均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可以处理5比特的信息。这种信息处理速度是听觉系统不可比拟的。
除了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面式阅读还有如下特点:
首先,因为把阅读对象当做一个视觉整体来看待,所以构建起了眼睛读取和大脑理解的直接连接。逐字逐句的点式阅读,走的是听觉系统,其基本的流程如下:1)眼睛看到文字;,2)脑中发音;3)根据发音去理解文字的意义;4)将这些零散的文字意义组合起来,最终去整合和理解出一段意义完整的内容。如果换成面式阅读,将帮助读者减去多余的两个环节——文字转换成声音、声音转换为理解。此时的阅读路径就变成了:文字——理解。正是这两个环节造成低效并沉淀下来成为难以逾越的习惯。当减掉这两个环节,你的眼睛看到文字,脑中就能直接理解文字所传递的意义时,你会爱上这种“飞奔”感的。
其次,面式阅读还能够平衡和开发掌管空间、图形、绘画等视觉形象思维的右脑。这样在阅读时就可以双脑并用,而且可以通过左右的密切合作来处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如果再做进一步的细分,点式阅读可以分为点形、线形阅读两类;面式阅读还可以分为圆形、块形两类,本书的作者对此都进行了分析。面式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经过刻意训练才能实现的,作者为此提供了具体训练的办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三、唤醒图像记忆的功能
高效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的速度快,而且体现在能够记得住所读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核心要义。这其中,提升记忆能力至关重要。记忆管理着我们的“财产”,锲而不舍地帮助我们累积经验、知识、技能等智慧财富。这位管家还有一个“副手”,这个副手就是遗忘——负责过滤,过滤无用信息和细枝末节。“遗忘”这名副手如果干得出色的话,就能让我们的记忆管家更高效地去记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
每个人都会同时使用两种记忆方式: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但因为从小训练的缘故,人们的阅读总是以文字的识别为主,所以习惯使用声音记忆。比如,读绘本时,你会下意识地首先去看书里面相对应的文字,而不是试着去直接看图。随着人们逐渐长大,进入成人社会,接触到的更多是抽象的符号,人们总是用符号去记录符号,用抽象去理解抽象,久而久之,就将图像记忆方式给荒废掉了。
我们的记忆感官变得越来越迟钝的原因,是我们一直锻炼的是自己并不发达的那个感官,而忽视了其他记忆的感官。如果让你看一页文字,你很难将其中的内容记下来,但如果让你观察一幅照片,你能轻松地回想起来与这张图片相关的细节。你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的能力,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其激发和调动起来。
使用图像记忆方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对象转化成一幅图景。我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在中学时期,到现在仍能将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背诵下来。我采取的记忆方法就是图像记忆,按照朱自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在脑海中绘制了一幅图景,在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的景物,使得文字和图像有了相互对应的关系。一次次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固化了这幅图像,另一方面也促使自己借助图像来理解信息,收效明显。
前面提到过,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好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渠道了解与本书相关的信息,这除了具备激活大脑中多种潜在的神经元的连接之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功效,就是唤醒图像的记忆。比如说观看与所阅读的主题相关的电影,唤醒图像记忆;参观与阅读相关的展览,加强图像记忆;聆听与所阅读的主题相关的音频,补充图像记忆中语音的缺失;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在通过文字阅读,唤醒前三种记忆链接,打通多条记忆通路,这样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了。
当然,这本书中有一些提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说“可借由标题和段落开头、结尾了解总结内容”,书里过分强调的二八原则,就是说“只阅读那百分之二十,其余百分之八十都可以不看”,还有标榜自己一个月能读30本书,等等。从我自己阅读的经历看,这些都是很难被普通人借鉴的。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需要去粗取精,把握重点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