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香四溢马兰头

(2020-10-03 06:43:04)
标签:

挑马兰头

蔬中佳品

诸病可餐

开花的马兰

ppl

分类: 旅途随记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国庆恰逢中秋,处处桂花飘香,给这个节日增添了许多韵味。

十月金秋的花儿,菊科类植物是主角。上周介绍了菊科类中的向日葵,本周介绍另外一种正在开放着的花儿——马兰。虽然都是草本植物,但这两种花儿反差比较大,向日葵长的高大挺拔,硕大的花盘比普通人的脸庞还要大些,而马兰则长的单薄低矮,花儿也小小的,即便花儿盛开着也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马兰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名路边菊、田边菊、马兰头、红梗菜等。它的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它的绿茎带些许紫红,显得很有深度。叶子是一色的碧绿,却在形状上生出一些姿态来。它的叶儿很薄,叶脉清晰,一条小河一般的主脉从茎株分离出去,径直流向叶端。基部叶尚未脱落,它的茎株就冒出一些长条形的叶子,交互向上攀升。后发的叶子窄一些,也更长一些,有些柳叶的姿容,无缺刻。

清香四溢马兰头

马兰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菊科植物中有不少是由舌状花与管状花共同构成头状花序。向日葵如此,马兰头的花儿也是如此。花序中央的称之为管状花,俗称“花心”,其花冠连合成管状,有正常的雄蕊和雌蕊,为两性花;花序边缘的称之为舌状花,俗称“花瓣”,通常是已经退化了的中性花,不会结果实。马兰的舌状花舌片(花瓣)呈白色或浅紫色,一圈有15-20个舌片,每片的长度大约为10mm左右;它的管状花长3.5mm左右,管部长1.5mm,被短密毛。和管状花相比,舌状花形大色美,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整朵花就像儿童画笔下的大太阳,中间是金黄的一团,放射的淡紫色(或乳白色)光线用波浪线条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来,很有童话情趣。它的花期很长,花开时成片成片的,远远看去就像是紫色的海洋,非常小清新,极招人喜爱。

清初顾景星在《野菜赞》中为马兰写了如下的赞词:“马兰丹,多泽生。叶如菊而尖长,左右齿各五;花亦如菊而单瓣,青色。盐汤勾过,干藏蒸食,又可作馒馅。生捣治蛇咬。”对马兰的生长特性、叶和花的形状以及吃法都进行了描绘。马兰确实如赞词所述,其叶如泽兰,青翠中透露出鲜活;其花似菊,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淡紫色。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在介绍马兰所开的花儿时,用的是“开花的马兰”,而不是将其直接写成“马兰花”,这是因为在植物分类中,“马兰花”与马兰不是一种植物,它们的花也是不一样的。马兰花是鸢尾科鸢尾属的多年生密丛草本宿根植物,又叫马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治理荒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清香四溢马兰头

马兰花

春天到来,在江南的河岸、路边的田地里,随处可见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的马兰。作为早春的野菜,其清香和风味,可以和荠菜媲美,人们摘其嫩茎叶头作为蔬菜。清代顾张思在《土风录》中写道:“俗以摘取茎叶故谓之头”,我们通常将摘下来的嫩茎叶头称之为马兰头,或许就是由此而来的。

江南人到田间地头去采摘马兰头,有专用的说法,叫“挑马兰头”,不去扯断马兰头的根茎,而是一手捋叶,一手拿小剪子将嫩叶剪下。菜梗嫩嫩的,有点微微红,细细一闻确有股清香,挑出的马兰头就放在小篮里。陆游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生动描写儿童采摘马兰头做早饭的情景:“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春挑马兰头,今天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方式,人们就像对待休耕地那样,让采撷鲜叶嫩梢成为整个春天的美好记忆。

即便嫩头被全部挑走也没有关系,一场春雨之后,马兰又会蓬蓬勃勃地快速生长起来。它的生长之快,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明代王磐的《野菜谱》中记录了一首有关马兰头的歌谣:“马拦(兰)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只恐救荒人出城,骑马可到破柴荆。”这首歌谣道出了马兰头长势之快和它的生机勃勃。

清香四溢马兰头

马兰头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清人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称马兰“蔬中佳品,诸病可餐”,明人赵楷著的《百草镜》也说:“马兰气香,可作蔬。”新鲜的马兰头不能直接吃,需先在水里洗净,再到开水里汆一下,去其生涩。烫好的马兰头吃法很多,可以拌豆腐干,可以做豆腐羹。豆腐的爽口和马兰头的清香可口使两者相得益彰。清代王士雄所撰得《随息居饮食谱》云:“嫩者可菇,可菹可馅,蔬中佳品,诸病可餐。”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写道:“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汪曾祺描写他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兰头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你看,这马兰头干菜让春天的气息和味道蔓延到了秋冬。

明代笔记中有一首《马兰歌》:“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碧叶绿紫茎,三月春雨足。呼儿争采撷,盈筐更盈掬。微汤涌蟹眼,辛去甘自复。吴盐点轻膏,异器共衅熟。物俭人不争,因得骋所欲。不闻胶西守,饱餐赋杞菊。洵美草不滋,可以废粱肉。”这首诗生动地描摹了马兰头碧叶紫茎的形态、生态,把马兰的采集、吃法、滋味以及主人的感慨也如实地反映了出来,从中可以知道现今马兰头的吃法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清人诗云:“陌上春初膏雨沾,坻煮遍出马兰尖。迎阳唏就功良便,沿路挑来价基廉。烂煮濡豚卑笋韭,熟蒸隔饭剂油盐。笺里野蔬各应冠,别录谁教草部拈!”写的是马兰有多种食法:可以配烧烂猪肉,其味胜过春笋韭芽,还可以隔饭蒸熟拌食,其位在野蔬之冠。《西游记》第八十六回说唐僧师徒在一个樵夫家里吃饭:“果是几盘野菜。但见那:……烂煮马兰头,白燎狗脚迹。”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清香四溢马兰头

马兰头香干

马兰头吃法很多,凉拌、熟食、爆炒、炖食、煮粥均可。苏南地区有一道小吃,叫“马兰头拌花生米”,清爽又脆香,单听这菜名就让人喉结大动。还可以制作马兰茶,以马兰叶填以白糖,开水一冲,爽爽的香、微微的苦、美美的甜都跑到你的舌尖尖上了。上海人的传统吃法是马兰头拌香干,在沸水里将马兰头焯后切细,那种清香令人眩晕,拌了剁碎的香干后再用麻油一浇,是非常朴素而耐人寻味的香蔬。上海人生活的那一点精致,就体现在马兰头的一箸中。相传康熙微服私访时,曾在南京吃过这道菜,吃过珍馐百味的皇帝在品尝过香干马兰头之后称赞道:“不图民间有此清香物!”

尽管马兰是深受人们欢迎的野菜之一,但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其名声并不特别好。西汉辞赋家东方朔为屈原抱不平,作有《七谏·怨世》诗,其中写道:“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蓬艾亲人御于床第兮,马兰踸踔而日加。”把蓬蒿、艾草、马兰都喻为小人,而这样的人却受到君王的宠爱亲近。唐代陈藏器在其著作《本草拾遗》中曾作了解释:“马兰生泽旁,楚辞以恶草喻恶人。”倒是明代的李时珍说得公允,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马兰,湖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香尔。南人多采晒干为蔬及馒馅。入夏高二三尺,开紫花,花罢有细子。楚辞无马兰之名,陈氏指为恶草,何据?”

清香四溢马兰头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马兰头有两种品种:一种是有红色根茎、颜色偏深绿色的,另一种是白色根茎、颜色淡绿。红色根茎的马兰头是野生的,白色根茎的马兰头是大棚种殖的。马兰头的营养价值很高,鲜马兰头的维生素A的含量比菠菜、番茄高,即使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桔子也不及马兰头。马兰头全草所含的挥发油中,包含乙酸龙脑脂、甲酸龙脑脂、二聚戊烯、辛酸等多种成分。马兰头还富含微量元素硒、VE和胡萝卜素。硒是一种有明显抗癌抗衰老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元素;V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降低致癌剂的致癌作用,减轻抗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胡萝卜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在延缓衰老、防止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都有很好的作用。

马兰头还是高钾低钠(钾钠比为49.51)的蔬菜,每100g鲜马兰含钾1013.36mg,是一般常食蔬菜的的2-20倍以上,高钾低钠的食物能扩张血管壁、防止动脉管壁增厚,对血管起保护作用,可以预防并减少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危险。由此看来,古代的人们将马兰头作为佳肴来享用,似乎也是有所选择的结果。

除了可以吃,马兰头的药用价值也是很高的。《本草正义》对马兰作医疗评价为:“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中医认为它味辛、苦,性凉或寒,全草或根人药,功能为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及消积止咳,对胃溃疡、咽喉炎、肺结核、传染性肝炎、菌痢等症亦有疗效。《中国医学大辞典》也说:“马兰根露,马兰根蒸取之露也。辛凉无毒。散结清热,破宿血,能治痔疮”。

清香四溢马兰头

清香四溢马兰头

开花的马兰

这就是马兰,始终默默地陪伴着人类生长的一种很不起眼的野草,虽没有惊人的姿态和绚丽的花朵,但却通过各种方式走进了人类的记忆之中,成为很多人童年或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