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0日,我写博整整14周年了。
有一些事情,你不去做不行,比如说为了活着每天吃饭,为了养家糊口必须要去上班等等。像写博这样的事情,当初纯粹是因为好奇,想了解这个新兴的博客平台是如何运作的,所以就上了手,没想到这一写就是14年,现在正式进入第15个年头了。博客本身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风光,先是被微博给抢了风头,后来又被微信给挤到一边,然后又是微信公众号……原本在博客这个园地里耕耘的人们,很多已经转移了阵地。现在写博的人越来越少,经常在博客里相见的就是几个老面孔;网站本身对这一块似乎也不太重视,要么偶尔登不上去,要么登上去了文章发不了,要么发出去的文章找不到了,要么自己的评论失去了踪影,这样的故事经常出现,常常搞得人哭笑不得。经常有博友留言问我,为什么不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呢?
为什么留在这里不走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在做一个有关自制力的实验,我想看看像写博这件没有强制性要求、不是非写不行的事情,在我这里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从来没有给自己设定过目标,总是一天天在坚持着,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走过了14年。后头看看,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二是通过这个平台,督促自己把每周一本书的读书任务完成。我在2005年评上特级教师之后,就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每周坚持读一本书,并写出一篇读后感,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完成的很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每周的读书笔记发布在博客中,而且基本上都在固定的日子里发布。读书现在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在其中收获了很多。收获之一我于2012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这是对我读书行为的极大鞭策;收获之二是我在5年前将所读的书籍进行筛选,出版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虽然读者对象是教师,比较小众,但没想到成了畅销书,到目前已经加印了17次,印量也超过了13万册,这是我当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收获之三是这些年持续受邀给不同的作者写序,有的书是文化界、科普界、教育界大名鼎鼎的作家,有的书一线的教师所写的,基本上每年都会有3-4本这样的任务,虽然很辛苦,但能够为老师们、大咖们吆喝一声,我自己心里也非常高兴。最有趣的是,这几年来,连续给多本有关阅读方面的书籍写序,这逼着我对阅读有了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收获最大的还是我自己。
三是养成一种有规律做事的好习惯。我们都知道,自然是有节奏的,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天昼夜交织循环往复,正是因为这样的节奏感,让我们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心里也有很多预判,有不少安全感;人的生活也是有节奏的,一日三餐、工作和休闲、按时睡眠等等,都体现着生命的内在规律,在按照生命既有的节奏和规律行事的时候,人就会感到舒心和惬意,长时间违背生命的节奏和规律,人不仅会疲惫不堪,甚至还可能导致各种病患。同样,人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做事情比较有条理,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就能张弛有度,合理安排生活,让自己处在一种较为适宜的状态。我现在每周四次发博文,时间都是固定的,每次发文的内容也是明确的,我现在已经非常适应这样的规律,并乐在其中。
四是给自己留下一点安静的时空。如果我不继续写下去,肯定没有人会指责我、批评我,但为什么还要坚持把写的有关文字放到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外界的力量来迫使自己,让自己增强自律性,将应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我写的文章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要拿去发表的,最近这些年除了报刊杂志的约稿,或者为了帮助一线的老师宣传他的经验外,我几乎没有主动投过稿。放到博客平台上的文字是实实在在的,说明这件事情是按时完成的。如果没有这个平台,自己检查、别人监督就很难进行,自己就容易给自己找借口。要不了几天,就会放弃写作了。那既然始终坚持写,始终坚持发,为什么不开一个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想法呢?这事情我也想过,但我自己给否定了。如果开这样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会占用我很长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并不乐意的“喧闹”的事情,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还是希望能够安静一点,既借用了这个平台的监督作用,又不用太浪费时间,让自己有更多的时空可以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前面说过,现在活跃在博客上的人已经大为减少,每一个坚持着都很不容易,所以看到他们到我的博客来访问,我都会很认真地回复他们,既是尊重,也表达对他们始终坚持的一份敬意。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2006年的2月10日,我坐在单位办公室里,在冬日的柔和的阳光下开辟了这块博客园地的情境。十四年的时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我的工作单位也已经更换了5次。今年的2月10日,是我到新单位之后第一次迎来博客纪念日,又遇上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让这个日子显得有点特别。
衷心感谢一直以来浏览、点评我的博文的所有博友,你们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支持,让我能够一直坚守到今天。在最近这些特别的日子里,祝大家平安、吉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