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就整本书的阅读撰写感想,也可以就其中对自己触动最大的部分发表感言。山东高密康成小学邱昭云老师的这篇读后感,重点谈了自己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让孩子喜欢的诀窍”“像医生那样做教师”两篇文章之后的体会,因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而谈,言之有物,给人启发颇多。
在读书中反思和成长
文/邱昭云
做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老师,是我毕生的追求。读了《让学生喜欢的诀窍》,真的受益匪浅。
书中揭示的教育规律,有的我能做到,令我欣喜;有的却是违背了,令我发直,令我反省,给了我深刻的教训,催我自新。先谈一下触及我心灵伤痛的反思。
文章中写到: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当读到这里时,我豁然开朗,同时为我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伤害了孩子身心而痛心!平日里,让孩子改错别字时,为了省我的事,往往在班上郑重其事宣布:“同学们,听好,以后凡是写错了字,一律在本子上每个改一行(八个字)!”当孩子拿着本子交给我看时,发现了同是一个字,前面几个改对了,后面几个仍旧照原来的错误,火气“腾”地一下子窜上来,便大发雷霆:“照着葫芦画瓢,你竟然又画错了,这叫改错吗?岂不是错上加错?!”有时摇摇头叹息: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无可救药。有时甚至把孩子的本子扔在地上,孩子捡起本子低着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埋头继续改错……
谁之过?都是我的错呀!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和记忆规律。孩子的注意力只是三五分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就疲劳。因此出现了前四个改对了,后四个改错了。试想,改错的这四个,又对错的加深了四遍的印象,这样,错的就在孩子脑海中根深蒂固,以后,我们不管强调多少遍,对他们来说效果甚微。我为粗暴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稚嫩的心灵而惭愧!为不懂得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而汗颜!在以后的闲暇时间里,正如徐红霞主任所说的应该多读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来提高自己,升华自己。孩子真的伤不起呀!
在《像医生那样做教师》中写到:有的孩子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是由他的身体状况引起的。他在班级里听课的时候,前面的15分钟听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也能够听得明白。但过了这段时间之后,由于身体的原因,大脑供血不足,就不能保证他正常的学习了。有的家长和老师不了解其中的缘由,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还要将孩子留下来再进行加班加点的辅导和补习,岂不知这样做根本没有抓到点子上,反而让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更大的伤害。当我读到这里时,为我的过错而痛心!这些朴素的哲理像一位智慧老人,为相遇太晚而可惜!
我曾经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记得在讲“元角分的认识”中它们之间的换算时,我把题写在黑板上,为了提高孩子的听课效率,我严肃认真地说:“同学们,老师讲课时,你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讲,一会儿,我就出练习题,谁做对了,谁就整理好书包在教室外站队,等待放学;谁不好好听,我就留在教室里,不准你走,让家长到教室接。”小孩子最怕放学时老师留下,所以,个个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我觉得这一招还行。但是,小桐和小洋后来就坐不住了,手里不时地玩东西,我给他使眼色无济于事,不得不大声喊他们的名字并提醒:“你俩愿意让老师留下来吗?!”这种方法对他俩听课来说好景不长,为了顾全大局,继续讲课。接下来是孩子们进行练习。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交给我看,令我兴奋的是全班孩子除了他俩外其余的全会了,所以按时放学。我深知老师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算数,否则,再教育他们时有令不从。我严肃地说:“你俩在教室里改错,改对了才能走!”
我事先给家长打好招呼说明原因,让孩子晚一点下来,家长欣然接受。等我回到教室里时,他们交给我本子,我一看,多数题还没有改对。我压住心中的怒火,耐心地口苦婆心地给他们讲解,但是,依旧没有改对。我泄气了,生气地说:“快走吧!”挨了一顿批评,孩子垂头丧气地走了……
今天,反思一下:全是自己的错呀!本来针对这两个孩子来说,他们只有五六分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你再讲,他们就承受不住了,而你偏偏逼着他们跟其他孩子一样,这叫做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再说我又留下给他们补课,他们哪里还有精力?!更重要的小孩子往往看到同学们都走了,他们心里肯定很着急,哪有心思听你讲解?再说,我是带着情绪讲的,孩子心里一定害怕。就是我们大人也是如此呀!事后,我感同身受。每当遇到难题时,别人带着着急生气的情绪讲,我越来越害怕,感觉此时头脑发木,呆若木鸡,甚至头像爆炸了似的,只能是越听越糊涂,进了糊涂阵。因此,我对他俩的付出半点没有收获,真是枉费心机。这种补课,孩子根本没有效果,还惹了我生气,真是两败俱伤,这是何苦呢?!——自找的。其原因正如文章所说的:不懂得教育应该遵循孩子的规律呀!从内心深处,孩子真的伤不起呀!
学知识,要想不让每个孩子掉队。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现在知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心平气和地单独跟小桐和小洋交流,这些题不会,没关系,说不定一到家就会了。如果实在不会,问家长。然后,通过飞信的形式告知。孩子一听,心里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我也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少走弯路,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
下面再谈一下,有的教育规律我是遵循了,自我感觉做得还行吧。
《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中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这点我做到了。我们学校环境优美,有宽阔的塑胶操场。孩子们尽情的在上面奔跑,欢呼雀跃。我想:即使摔倒,也不至于在水泥路面上摔得痛,也不会发生大的危险。即使蹭点皮,出点血,家长也能理解。所以莫大的场地,经常只有我和孩子们在上面玩耍,和孩子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火车钻山洞、找朋友、贴膏药等丰富多彩的游戏,孩子们一旦被释放了,不但行动上手舞足蹈,而且心也飞翔起来,孩子们开心,我更快乐。
记得今年春天下了一场小雨,透过玻璃,蒙蒙细雨如丝如线下个不停。突发奇想:不讲课了,带孩子出去,感受春雨的滋味。我兴奋地指着窗外的小雨说:“孩子们,你看,老师认为这是一场及时雨,也是喜雨,为什么呢?”有的孩子说的头头是道:天气很干旱,人们需要雨,小麦需要雨,花草树木也需要雨,大家都在盼雨,雨就来了,所以叫及时雨。“那为什么叫喜雨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人们很高兴很开心!“好,你们说的多好呀!想下去吗?”“想!”孩子们群情激昂,热血沸腾,一溜烟“飞”出教室。有的孩子仰起小脸,不时地传来“啊啊”声,有的伸出小手接雨水,有的张开双臂像飞一样在场地上奔跑……
校园里有一凹处,积攒了一湾水。不少男孩子跑进来,有的双手提着裤腿踩水;有的一只脚站稳,另一只脚斜着朝向对方,使劲踩;更有甚者不提裤腿,两条腿像鼓锤不停地使劲跺水……水花四溅,像小鸭子一样抖动头上、衣服上的水,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招来了一些女生来看,有的女生告状:“老师,他把水踩到我身上。”我只是微微笑着说:“你隔着他远一点儿,到那边玩去。”是呀,难得一场喜雨,孩子正玩得兴奋,我怎么好意思批评给孩子“泼冷水”呢?再说,不是冬天,即使溅在衣服上,一会儿就干了。我的做法,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赞同。
看到孩子开开心心玩水、打水仗的情景,心中的喜悦一次次涌起……
我想: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很宝贵的项链。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跟作者共鸣的宝贵经验继续发扬,教训牢记在心,以防再犯。你看,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