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风一样自由

(2019-01-04 06:15:53)
标签:

理想教育

不着痕迹

遵循规律

整合资源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像风一样自由


     2019
12日,由《浙江教育报》主办的第十三届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评选结果公布,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虞凯天老师阅读《让教育更明亮》之后撰写的这篇文章荣获一等奖。祝贺虞凯天老师!
像风一样自由像风一样自由像风一样自由下面就是他的这篇读后感。

 

像风一样自由

镇海/虞凯天

 

 寒假里,一口气读完了常老师的《让教育更明亮》一书,感慨于常老师的高瞻远瞩和深入浅出。读完全书,再来看目录,突然意识到书名“让教育更明亮”的妙处,书中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认识,颠覆了我很多肤浅的理解,拨云见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教育,我想应该就是“自由”。

 我很喜欢迎风独立,去感受风自由肆意地接触我的身体,而且不留痕迹。我想,教育也是一缕清风,抚物无声。风是自由的,教育也是自由的,只有给教育以自由,还原教育本真,教育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教育像风,自然来不得半点虚假。风的产生是有科学规律的,教育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和原理的,尊重规律,才能成全自由。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它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如何在“出头处谋自由”,这就要用教育原理和规律去研究个体。常老师在书中用种庄稼作了一个形象比喻,“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植物生长都有其内在规律。”教育就是要按照其成长规律给不同个体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育人是复杂的,人性的特点也是复杂的。每年冬天总喜欢在家里养一盆水仙花,水仙花花香沁人心脾,色纯而不艳丽,因而人见人爱。所思有所悟,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有了一些教育感悟:培育水仙花需要时间,水仙培育至开花要历经寒冬,培育期漫长,无需人工施肥。这是培育水仙花的规律,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成全规律,放慢节奏,静静等待。

 教育像风,因时不同,是有阶段性的。书中对学业成就信念和人类发展信念进行了对比,提出“要依赖人类发展信念来建设好的学校,就必须将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聚焦在他们的发展特征上”。何谓发展特征,那就是个体学习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从幼儿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等,都有教育的侧重点。风是自由的,因为风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向、大小、温度、湿度等来适应不同的季节和环境。教育之风也应该是自由的,结合受教育者的阶段特点和教育规律,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教育者应该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要有自己的教育勇气。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十句,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受教育者是发展的个体,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的,只有适合,才能共赢。

 教育像风,风的形成依赖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教育也应该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全民教育,教育全民。首先,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常老师在书中提到“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将教育的权利拱手相让,尽到了责任。”学校教育要善于整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各尽其职。重视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关键这一规律,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个体心理学把孩子为明天做好准备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学校和教师的改变上,尽管家长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贯穿一生的。其次,教育应该放眼全球,纵观古今。教育应该有眼界,更应该有情怀,学会摆正心态,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守旧,敢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另外,教育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自我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润物细无声”,结合生活所需进行教育,才能真正育人于无形,实现“无痕教育”。教育的出发点来源于生活,教育的资源也应该整合于生活,这样的教育素材和儿童才是零距离的,才是儿童感兴趣的,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思考教育的过程其实是在寻找常识的过程,尽可能多地剔除外界的附加值,方可逐渐浮现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自由的,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尊重规律,成全自由,细心呵护,像风一样自由,让教育像大地一样宽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