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读后感是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的何建国老师所写的。他对我书中的“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这篇文章很有感触,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相信当下的教育工作者,也会从中找到共鸣的。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文/何建国
胡适先生“为什么要读书”,他总结了三点:“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在演讲中,胡适先生如话家常,深入浅出地分别对以上三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之所以会想起胡适先生这篇演讲,是因为近日读了常生龙先生的新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常生龙为先生年届半百,而声如壮年,目光炯炯;物理特级教师,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长,而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写博客,开专栏,抓管理,促教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常生龙先生这本书,从他自不惑之年评为特级教师起,矢志每周读书一本并“撰写至少一篇读后感”,迄今十年间为其所阅读500余本书而写的500余篇。
作为一线老师平时在学校里,感觉孩子们学习生活紧张。老师上课喋喋不休的讲解,课下做不完的作业,每周还要在晚自习期间进行一两次检测,简直没有人比学生更忙的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还有一不小心就冒犯了学校的一些管理规定,比如宿舍里脸盆放得地方与宿管员规定的地方不同,晚上稍微晚一点上床,第二天床单铺的不太整齐,都要被扣分,周末班级宿舍成绩上网通报,班主任会感到脸上无光,学生就会更加紧张。
最近,读到《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等几篇文章,联想到学校的孩子们,内心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哀、无奈和绝望。
学校为什么会让学生变笨?常生龙先生分析了几条原因。首先学校课程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其次,课程教学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学习上的麻烦。另外,作业测试给学生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还有学校管理让学生时常感到恐惧和胆怯。这不正是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吗?
常生龙先生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寻找教育真正的起点。呼吁学校和教师谨慎判断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最大限度地在思想、语言和行动上给学生自由。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所有原则和法则,都是可以用现实生活来验证的。同时给学生选择学习任务的机会,努力帮学生打开成长之门,而不是越俎代庖。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而不应将追求高考成绩当做终极的教育目标。生存能力主要包括模仿力、规划力和诠释力。孩子最易模仿的对象就是家长和老师,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路径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影响。悲哀的是很多老师除了必须教授的课本知识以外,自己根本不再拓展学习。教师因为自己的视野受限,“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造就了课堂的无趣和低效。
英国老师说,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是很没有计划性和组织性的,这一点可以从她接触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略见一斑。然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十有八九取决于其规划力。几年前,一个考取了大学的孩子回母校作报告,她奉劝学弟学妹要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我们的起点在哪?终点在哪?计划用哪些步骤、方法和策略不断接近终点?如果能有明晰的计划,教和学都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生活就是关系。很多误会和矛盾,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大道国与国之间,都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对对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另一方面就是不能将讳莫如深浅显化。
模仿力、规划力和诠释力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比如,有规律的读写和口头表达就是途径之一。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和现实生活中间假设一座桥梁,给学生提供与文本、与生活、与他人、与自己互动的机会。
学校让孩子和老师失去了灵性、活力和创造力,不仅变得越来越笨,而且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私。我们为什么不能睿智一点、开明一点、勇敢一点,成为理想教育的践行者?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希望更多的人能读读这本书,行走在本真教育的路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