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都可能会问到这个哲学问题。
人们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对自身了解的越多,特别是对大脑了解的越多,就会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越有可能回答好“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是想要证明这一点,加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们对人体、对大脑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在近些年更是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随着对大脑认识的不断丰富,“我是谁”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加朴素迷离了。
首先,我们的身体中有90%的细胞都不含有自己的DNA。测量数据表明,人含有自己DNA的细胞数是10亿个,而消化道中含有的微生物是1000亿个,基本上全是细菌。两个数字相比,携带人的遗传信息的细胞的数量占比太小了。
其次,人体大部分的细胞会在几周之内更新一次,即使我们的神经作为特殊细胞存在时间比较长,也会在一个月内改变其分子组成。微管(构成神经的一种丝状蛋白)的半衰期是10分钟,树突的肌动蛋白丝大约每40s更新一次。为突触提供动力的蛋白也是大约每小时更新一次。突触周围的NMDA受体坚持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大约每5天更新一次。即使被我们认为是相对持久的神经元,也会在短短数周内改换其全部子系统。所以,与一个月前的我相比,现在的我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物质集合,唯一延续的是物质的组织形式。
第三,人的大脑估计有惊人的86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每个可能的方向互相连接,形成广泛的蜂窝网络,以某种方式使我们有了思想和意识。如果经过几周的时间,神经元也不是原来的了,那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如何从过去延续到今天的呢?
所以,问题就来了,我是谁呢?我的思想来自何处,一个月前所学的知识是如何被记忆的,并可以在今天被提取出来的?有关我的思想真的是我的吗?
我们知道,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并不能简单地独自生存。我们必须不断地再发现、再解释、再整理我们祖先赐予我们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如果我们不关心这些信息,它们都将会消逝。那么,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否也是如此,在细胞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也被不断地复制、解释,让新生的细胞能够传承过去。于是,虽然细胞不停地死亡,但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却可以持续下来。
这样的解读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对大脑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脑的工作机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凭借着细胞新陈代谢的原理,将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复制拷贝出来,然后将其植入一个特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头脑之中,让其学着和该人一样进行思考和行动。到那个时候,你还能分辨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吗?
如果拷贝的事情可以实现,那该如何定义“我”呢?
如果你正好得闲,不妨再深入思考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