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芳华》有感
一直想看看《芳华》这部影片,期间也有很多次的机会,都被我一一错过,直到上个月才了了这个心愿。
《芳华》讲述的是有关青春的故事,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画卷。整部电影由三个篇章组成:一是从文革中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电影通过军装照、集体舞以及邓丽君的歌曲等标志性的特征,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二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应该是和我们有关的、又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有多少热血青年,就将自己的芳华定格在了这场战争之中;三是改革开放中期,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代簇拥着向前奔跑,也被这个时代所塑造。青春是属于自己的,同时深深地烙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寄人篱下的少女何小萍经过重重磨难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文工团,哪知道这里和她曾经待过的那些地方并无不同,她依然得忍受遭人唾弃和欺侮的生活。唯一给过她温暖的,是把她带到文工团的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刘峰似乎无所不能,今天帮人修个手表,明天帮人打个水,后天帮人打个沙发,就连炊事班的猪从猪圈里面跑出来了,也要找他来帮忙去追赶。刘峰喜欢林丁丁,但一直憋在心里没敢开口。或许是受到邓丽君的歌曲的影响,他鼓足勇气向林丁丁表白,没想到林丁丁不仅没有接受这份美好,还诬陷他欺负自己,“活雷锋”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之中崩塌,刘峰也因此被下放到了西南边境的部队。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何小萍、刘峰和萧穗子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这场战争,刘峰带领队伍上前线,为救战友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克服对战争的恐惧,以无畏的气概全身心投入到对伤员的救护之中,但在被评为战斗英雄的时候精神失常了;萧穗子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也来到了前线……在枪弹和炮火之中,他们都在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海南,退役的残疾军人刘峰为了维持生计推着板车去送货,被联防队没收了车辆,因为交不起罚款而备受刁难。昔日文工团的战友帮着刘峰解了围,但也仅限于此。刘峰后半辈子的生活,因为有何小萍的照顾,过得平静而知足……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观看了《芳华》的人,对这部电影也有不同的感触和想法,我仅从几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关于青春的演绎
描述青春故事文艺作品,往往是有一些套路的。一个或者一群美貌的少男少女们,在最情窦初开、血气方刚的年龄,因为某种原因生活在一起,做着这样活着那样充满生活情趣的又颇有浪漫色彩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生活的不断融入,这样美好的日子慢慢不再,甚或到了繁华落尽的程度。文学经典《红楼梦》是这样的叙事结构,《芳华》的叙事也是这样的套路。不同的青春故事,展现给我们的场景可能不同,或大观园、或文工团,或校园、或别墅,但基本的叙事结构大同小异。
《芳华》极力想在这样的套路中增加一些新的因素,所以在文工团之外,增加了战争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战场就像一个熔炉,无数的青春在其中燃烧,无数的战士在其中淬炼,每个人都要直面残酷的现实,甚至来不及思考如何让自己青春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就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时代是一个巨大的洪流,很多人在还不知道潮头在哪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就被卷进了这洪流之中,莫名其妙地就完成了青春的历练,留给自己的只是无尽的回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和时代就是两把刀,在用不同的方式雕刻每个人的青春花朵,让其芳华吐蕊,尽情绽放。但每一朵绽放的青春之花又是那样的不同,又给人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之感慨。
关于人性的善恶
刚进入文工团的何小萍,就因为两件事情成了嘲讽和欺凌的对象。一是因为长期没法洗澡,衣服上有一股臭味;二是偷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穿军装的相片寄给自己的爸爸,但在面对林丁丁的质问时不敢承认。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时常被人欺负,何小萍在待人处事上常怀防备性的心态,原以为到了文工团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让自己走向新的生活,没想到这里也是如此,立刻就成了群体嘲讽的对象。这种嘲讽和瞧不起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让何小萍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成了整个集体的敌人和异类。
想想看,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集体生活中是否也经常出现?教育部最近特别发文,要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校园欺凌现象,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个体在群体中受虐待、受歧视的行为已经到了很重猖獗的地步。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肯定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但班级里总是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己的“土里土气”、因为性格内向不合群,因为长相或在某件事情处理上不太得体等,而成了众人嘲讽的对象,而且还经常被一些小团体甚至整个班集体所不容。这样的风气从学校一直到各种集体工作的岗位,处处呈现着人性的恶。
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有些人并不认同群体的做法,也不大会去为被嘲讽的人说话,更别说站在被嘲讽对象一方,为其撑腰了。何小萍在排练的时候,她的搭档甚至连碰都不愿意碰她一下,教练批评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何小萍的身上散发着一股臭味,这样赤裸裸的攻击和欺凌,让何小萍欲哭无泪。这个时候,刘峰站了出来,他带着腰伤为何小萍伴舞,尽管因此而被卷入嘲讽的漩涡也无怨无悔。“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何小萍非常清楚刘峰为她付出了什么,所以在刘峰落难的时候,只有她站在他身边。在曾经的战友对被指控“耍流氓”的刘峰避之不及的时候,只有何小萍为他勇敢喊出:“刘峰!我明天来送你!”
关于时代的烙印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时代总是在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塑造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清晰。文工团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团员们聚集在一起,跳集体舞、唱革命歌曲,这些音乐和舞蹈已经进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之中。但即便如此,当他们听到邓丽君的歌曲时,依然犹如颤栗般的激动和紧张,甚至还要拉上红纱布营造出特别的氛围来聆听。开放之初从港台传播到内地的这些“靡靡之音”,不仅仅是对文工团的这些人,对所有经历这个时代的人们,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呢。文工团本身也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当文工团要解散的时候,听着舞蹈教练茫然地说着:“这么大的文工团,这么多号人,怎么能说解散就解散了呢。”简单的嘀咕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不解。
何小萍的人生也与时代有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长在特殊的家庭中的她,从小就不被善待,只有一个人忍着,也因此而逐渐形成了性格上的孤独和倔强,以及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刚当上兵时,以为自己不会受欺负了。所以面对女兵们的排挤,她无所适从,也拿不出解决的办法。而被欺负,这种感觉太熟悉了,熟悉得就像她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她就用原来的生活方式来对应——把自己围起来,不再跟别人交流。到了今天,这样的境况是否比过去有很多好转了呢?想想曾经的同学和同时,回忆一下每个人所走过的路以及经历的各种遭遇,相信我们都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觉得刘峰把自己的爱错付给了林丁丁,因此导致了他的悲剧,其实这并不是主要的,它是将自己的青春错付给了时代,由此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成长的年代里,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是时代所倡导的价值观,他做得很好;在走上战场的时候,追求血染的风采,他也做得很好;但当我们打开国门,走向一个新的时代的时候,他却找不到自己的方位、无法确定自己的价值所在了。刘峰的故事很有启示意义,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巨变阶段,我们基本上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今天的弄潮儿,很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弃儿。在最好的青春里付出了所有努力,却可能被下一个时代抛弃,这就是青春的残酷和无奈。
多年后,刘峰去云南蒙自的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在战友的墓前,失去一只手臂的他用嘴拧开一瓶白酒的瓶盖,说:“你如果活着,有31岁了,这年龄应该都有老婆和孩子了……”
何小萍问刘峰: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
刘峰笑着说:这要看跟谁比,跟躺在这里的弟兄们比,我敢说不好吗?
这笑容隔着屏幕,却戳人心痛。
一代人的芳华落幕,我们悄然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有完美的结局。这很残酷,但却写实!
关于音乐的价值
电影的核心是由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一部好的电影,往往都仅仅表现在画面的精美和故事的震撼上,同时也与优美的音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现在传唱的很多流行歌曲,其实都是电影或者电视的主题曲、插曲等,这也从一方面展现了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
《芳华》之所以被人们所认可,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中的音乐。这部电影没有新创作主题曲和主旋律,而是选择了那些有着强烈认同感的年代音乐,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了当年的“青葱”岁月,和那个时代产生了共鸣。作为电影《芳华》的音乐总监,赵麟展现出了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对于音乐的调配和调控显得游刃有余,影片中的原创配乐和一段段经典歌曲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有力地衬托起影片的氛围,但又不喧宾夺主,可以说为影片加分不少。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了它……”电影一开场的这段由小提琴演奏的《绒花》的旋律,既给这部作品的主题进行了诠释,也让观众立刻入戏,进入到影片所呈现的时代之中。在影片的结尾,韩红版的《绒花》旋律再次响起,那干净的音色,到位的情感,以及十足的张力,让人泪流满面。这种共鸣,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这或许也是许多观众看完之后久久不愿离场的原因吧。
芳华易逝,岁月难留,但音乐能把所有的故事和记忆永久封存。即便时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只要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一幕幕场景,一段段记忆,一个个故事便会跃然眼前。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中追忆芳华,品味经典,思考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