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博诺《简化》一书有感
大的道理往往是非常简洁的。比如说在经典力学中,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其中的基本关系,大到宇宙万物小到微观粒子,都可以用F=ma这样的简洁形式加以描述。上周阅读的《复杂之美》一书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是由一个个复杂的系统组成的,想用还原法来对这些系统的状况进行分析,基本上是得不到系统的整体特征的,必须要从系统的层面构建起把我复杂系统规律的新的理论。这实际上是一种将复杂系统进行简化处理的一种方式,德博诺的《简化:如何简单工作与生活》一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践行简化的10项规则,这对我们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被誉为20世纪人类思维方式革命性变革的缔造者,欧洲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大的250人之一。我曾在2009年阅读过他的《水平思考的力量》一书,对他在思维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这次再读《简化:如何简单工作与生活》一书,更是加深了对德博诺思维研究的认识。
一、可简化的读书方式
我选择好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后,喜欢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作者的文字特点、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但爱德华·德博诺的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化的阅读途径,让人眼睛一亮。其阅读途径的简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书的左侧页面和右侧页面的排版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右侧页面按照常规书籍的排版方式排版,左侧页面则用大号的字体,将右侧文字中的关键语句展示出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仅阅读右侧页面部分,仔细品味作者对“简化”的思考以及提出的相关建议;也可以只阅读左侧页面部分,浏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和关键语句,如果感到需要深入了解时,再从右面的文字中仔细品味;还可以将右面的文字和左面的要点结合起来阅读,比较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是否关注到了这些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意图。
二是在本书的第15章,特别给出了践行简化的10项规则,作者可以直接跳到这一章开始阅读。如果对这些规则都比较认同和理解,前面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再读了,如果感到那些规则有疑惑,难以理解,再按图索骥找到对应的章节,从详细的文字中寻求理解。这样的排版方式,践行着简化的规则,简化了读者的阅读过程,同时也呼应着本书的主旨,确实给人别具一格、简洁明了之感。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你会发现这本书还有进一步简化的可能。比如说书的左侧要点提示,太浪费纸张,对排版和印刷来说也不够简洁。如果将其相关的内容直接在正文中用黑体字的形式标示出来,岂不更简单?书变薄了,读者心理上会更容易接受,书的价格也能降低不少。另外,左右两种字体差距比较大,来回变换着读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思维被隔离了的感觉,作者或许有借此激发新思维之意,但可能并不利于思维的简化。
二、简化的主要目的
简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生活变得轻松。
大家都知道,过去要办一件事情是很难的,事情虽然不大,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走这个门进那个门,陪着笑脸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诉求,以便能够尽快获得问题的解决。就算是到医院去看病,挂号、化验、根据要求做相关的专项检查、请医生看报告……一系列程序走下来,没病都给折腾出病来了。所以,政府部门推出的一站式服务,社区医院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等简化办事环节和流程的举措,就受到了各方的欢迎。
我大学毕业的哪一年,跟着电子线路的老师学着组装一台电视机。当时一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在800元以上,我从浙江苍南邮寄了一套电视机的所有配件,按照各种元器件在电子线路板上的位置逐个焊接到位。好几百个元器件,一个都不能出错,否则要检测到这个障碍点会非常的麻烦。没过多少年,电视机的装配就和原来有了很大区别,很多元器件已经被系统集成,安装电视机的时候,只要将相关的集成组块插入专门的插槽,就完成任务了。这种以简化为宗旨的设计,让生产流程变得简化了很多。
需要指出的是,生活和工作中的简便操作,许多时候是建立在越来越复杂的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就拿傻瓜相机、智能手机来说,它们操作起来确实是简单的,比过去那种既需要调整焦距、有需要调节光圈等的传统相机要方便很多。但从设备本身来看,为了让使用者简便易行,傻瓜相机、智能手机中的照相系统,都要比传统相机复杂很多。正是通过这样的复杂,使得整个装置呈现出使用上的便捷性。
越是简单的系统,越容易建立,在系统工作的时候监控也很方便,如果出了故障,也能够尽快找到问题所在并方便地予以修复。反过来,系统越是复杂,构建这个系统的本身就很麻烦,对系统进行监控更加困难,如果系统出了故障,要找到这一故障点也很不容易。因此,将复杂的系统加以简化,就成了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也是一种思维的态度。
很多学校都有多个层级的管理机制,校长、副校长、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教师和学生,多达五个以上的层次。这么多的层级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校长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在层层传达的过程中被过滤到一部分,以至于到了教师和学生这个层面,校长最初的决策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也正是因为在每一个层级的学习、理解、吸收、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解偏差,导致学校在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变成一团乱麻,难于加以监控。而让学校管理系统简单化的有效举措,就是施行扁平化的管理机制,通过减少管理的层级,让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能够有效对接。
为了帮助人们将简化化为行动,作者在书中例举了许多实例来帮读者理解简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破”的概念,使人们在联想到佛家“破执”、“破障”等词时,能从抽象上理解简化的好处。书中还给出了简化的14个具体方法,包括回顾历史、剥除或者瘦身、倾听意见、组合、提取概念、突出主干、重组、重新开始、组块、抛弃、愿望思维、转移能量、阶梯方法、特色方法等等。
就拿“回顾历史”来说,很多习以为常的做法,其实是过去的一些传统,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只是因为传承的缘故而留存至今。比如说西服袖子末端的纽扣,是当年袖子可以真正卷起来的时候所必须具备的固定措施;男士西服背后的开叉口,是为了方便男士骑马而设计的,翻领一侧的纽扣孔,也不是为了插花,而是为了在寒冷的天气可以把纽扣一直系到领部。今天的男士,在穿西服的情况下,已经不大可能把袖子挽起来,也不大回去起码,天冷的时候西装外面还会加上风衣。传统往往是为了维持原状,但当原状已经不存在的时候,再去维护这一传统就有问题了。这14个具体的方法每个都有其妙用,作者在书中均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果读者能够把握这些具体方法,相信会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走的更加稳健。
当然,在实施简化时,始终追问这三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实际操作?有何价值?包括积极和消极的价值。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进一步进行简化,但不能为简化而简化。面对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想着要对其进行简化时,不妨多花点儿时间思考一下,让自己尝试回答这三个问题,设法让它们更简单。
三、简化的基本规则
如上所述,简化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加轻松。但请大家对此不要产生误解,以为简化就是把事情搞的越简单越好、越少越好。这样的思维不仅可能在我们尚未把握全局的情况下作出误判,遗漏了事物的核心,还很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个人或者团队带来不良的后果。
很多时候,简化是一种自主选择。如果事情越来越复杂,系统越来越庞大,执行的效率越来越低下,有人就会思考,该如何做才能让运转机制简洁流畅起来?一部分人囿于传统,不敢撬动现行的系统,也有一部分人则主动寻变,始终将简化放在变革的核心位置上。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大力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就是自主选择、主动寻变的典型事例。
简化也要注重价值判断。尽管简化的目的是为了简单,但这绝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更是注重简化的价值所在。就如前面所提到相机,如果厂方为了自己的工艺流程和照相系统的简单,那最佳的选择应该就是传统的相机;如果是为了使用者的方便和简洁,那就需要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杂的处理,甚至让系统本身变得越发复杂起来。
简化是建立在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我反复讲这样一个观点: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简化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意味着变革,是对已有的工作流程、传统的思维习惯、甚至是工作的具体抓手的改变,这对身处变革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决策者对此诶有清晰的认识,让大家在行动之前达成共识,是很难加以实施的。就如乔布斯在苹果所作的各项简化措施,在今天我们这些使用者看来,是多么的简洁和完美,但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包括为了简化所采取的各种精心的设计、团队理念、方法的统整,都是建立在对产品本身以及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
简化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和采取简化的方式进行。即使可以进行简化,也要注意适度,不能因噎废食,造成物极必反的负面效应。
德博诺归纳出来的践行简化的10项规则,值得大家仔细品味。规则1.你需要为简化赋予很高的价值;规则2.你必须下决心追求简单;规则3.你需要对当前主题了如指掌;规则4.你需要设计备选方案和多种可能性;规则5.你需要质疑和摈弃现有元素;规则6.你需要时刻准备着重新开始;规则7.你需要使用概念;规则8.你需要将事物分解为较小的单位;规则9.你需要准备好为简化而放弃其他价值;规则10.你需要了解简化是为了谁的方便而设计的。
《简化:如何简单的工作与生活》 [英]爱德华·德博诺/著
朱邦芊/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