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与长板
(2018-05-23 06:18:25)
标签:
木桶理论长板短板辩证思维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此文发表于5月23日出版的《中国教师报》上。
从5月2日开始,每周三出版的《中国教师报》,设置了“课程观察”专栏,连续五周刊发我关于课程教学与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些想法和思考,此前已经刊发了“守正与创新”“课程与教学”“加法与减法”三篇文章,这是第四篇,下一周还会刊发“管理与治理”一文。希望这样的小文能给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思考。
此文曾在我的博客里发过一次,为了这次的专栏,我又重新做了改写,补充了一些内容在其中。
一个木桶里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板。这一“木桶理论”大家都非常熟悉,强调“补短板”的重要性。
补短板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将着力点放在木桶的“短板”上,设法将这“短”的一块板加长,让其尽量达到和其他的板相同的长度,这样木桶的容量就上去了。一个教师,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于是见缝插针地在这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所学校,感到教师群体在某些领域的观念或者实践操作有待提升,专题组织教育教学研讨和培训……这些都是补“短”的具体举措。
另一种是将着力点放在木桶的“长板”上,设法让长板更长,然后将木桶倾斜,随着长板长度的增加以及倾斜度的调整,同样可以不断提升木桶的容量。在这方面,企业有很多优秀的案例:比如百事可乐,他们在中国的战略是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保护好了品牌这块长板,就将企业做活了;再比如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两种方式哪种更好?这要看具体的情况。
如果教师、学校或学校的某一部门有显而易见的“短板”,而且这个“短板”已经影响到了教育教学工作,那就该及时将这样的“短板”补上。有些“短板”虽然存在,但还不至于影响整体的工作,或者有另外的解决办法,那就不一定非要补上这块“短板”,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增加“长板”方面,所产生的效益会更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天赋异禀,对他们的教育有两种思路:一是舍本逐末地求“全”,将其培养成一个个的标准件;另一种是“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尊重孩子的天性,并据此确定教育的重点。这第一种方式的侧重点就在于补“短板”,把在某些方面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们拉到大致相同的水平。第二种方式则是增“长板”,让孩子的优势项目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现在看来,个别化的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如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当如此。每一个学科,都可细分为诸多领域,从大的方面包括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学习评价三大板块,它们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成更小的领域,老师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成为专家。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补上基本的“短板”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开展实践和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研究特色,而不是面面俱到,东一榔头西一棒,看上去做了不少事情,但每一方面都表现平平。
罗恩·克拉克将学校中的教职员工分成五种人,分别是司机、跑者、慢跑者、步行者和搭车者,毫无疑问,搭车者就是学校教师群体中的一块“短板”。为了补上这块“短板”,罗恩曾经每天跟着其中的一个“搭车者”,和他一起上课,帮他提升教学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他发现这样的做法基本上没有多少价值。“搭车者”并没有因为罗恩校长直接参与了他的教学而心存感激,反而更加放手将原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交给罗恩去做。罗恩意识到,“搭车者”不仅对学校、对学生的成长缺乏责任感,而且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完全放弃,自己管理的策略应该改变,要从关注“搭车者”转向关注“跑者”。正是“跑者”带动着学校整体加速向前运行,学校要把“跑者”这块长板做得更长,让他们心情愉悦、跑得更快。
今天的世界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专业的细分让我们无法补齐所有的短板外,互联网也大大提升了内外信息流通的速度,让合作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当一项工作不能让你满意的时候,找到合作者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小。与其非得要花精力治愈某些“顽疾”,不如将时间和精力用在优势的发挥上。长板和短板,需要辩证地看,灵活地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