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辐射教育经验·读《嫁接十一学校》

(2018-04-09 06:25:38)
标签:

嫁接

文化

内驱力

服务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李建平《嫁接十一学校》一书有感

辐射教育经验·读《嫁接十一学校》

 

 教育的科学性,应该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可重复、可验证是科学的重要特征,但这在基础教育领域显得非常困难。一所学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成功,被媒体、教育同行所关注,想复制、借鉴的学校很多,但在复制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不多。教育实践经验在推广和辐射中遇到的难题,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之一。

 李希贵校长率领的十一学校,在近年来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破天荒的来到这所学校召开,全国各地来学习的团队和个人络绎不绝。人们在赞叹学校改革之巨大、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契合着我国教育变革的方向的同时,也对这样的经验能否在其他学校重现表示怀疑。

 对此,李希贵校长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特征,成功的教育经验背后,一定有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支撑。只看到学校那些表现出来的改革行为,而不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因素发掘,是教育改革的经验难以被复制的主要原因。在《嫁接十一学校》这本书中,李建平通过六位不同的校长、六所不同的学校实践十一学校办学思想的案例,告诉我们优秀教育经验的辐射和推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嫁接

 最常看到的学习优秀教育经验的做法就是“移植”,就如把自己喜欢的植物从外地移到本地种植一样。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也怎么做,拷贝不重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长得很好的大树,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之后,因为水土不服,虽然人们不断地给它注射营养液、增添各种保护措施,但总是半死不活的,耗费了人们很多的精力,取得的成效却不好。移植他人的教育经验,也会遇到同样的难题,而且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其复杂性要比移植树木更高。

 李希贵校长认为,要将优秀教育经验辐射出去,不能采用“移植”的方式,而要采用“嫁接”的方式。嫁接是植物人工繁殖的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嫁接的关键要素有三个:一是亲和力。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所谓亲和力,指的是植物的枝和芽、茎或根被刀削之后,其创面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两种植物因内部组织结构、生理和遗传上相同或相近,从而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越强,嫁接成活率越高;二是嫁接的技术。包括嫁接的时机、采用的工具以及结合的牢固程度等。嫁接的最好时期是在春季,所用来切削枝丫的刀具要锋利,切口要平整,还要通过塑料膜带扎紧捆绑,以使得两种植物的创面层能紧密结合,便于它们相互愈合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三是嫁接后的管理。包括温度、空气湿度、光照、水分等的正常管理,检查成活程度,以及在成活后及时松绑塑料膜带以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等等。

 把一所学校的经验嫁接到另一所学校,也需要把握这些关键的要素。李希贵校长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全国各地网络优秀的校长人才,吸引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敢于改变自我的校长到十一学校工作。这些校长到了十一学校之后,一段时间内并不安排具体的工作,让其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和行为特征,对整个学校的运作有较为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将他们输送出去,要么创建新的学校、要么对已有的学校进行改造。除了长时间的培训校长,他那些即将按照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运作的新学校的教师,也同样要进行多轮次的培训和辅导,尽可能让大家理解学校课程建设、走班教学、学生社团等方方面面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为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做好铺垫。他们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先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这一系列的做法,让十一学校与新学校之间的亲和力大大增强,确保了十一学校教育经验与新学校的嫁接有较高的成功率。同样,在嫁接的技术与嫁接后的管理方面,十一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相信认真阅读《嫁接十一学校》这本书的读者,都能够从中体会得出。

 二、文化

 十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率先试点“教师坐班学生走班”的学科教室实践,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率先试点的取消行政班级,学生每人一张课表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率先进行“扁平化”的管理,让中层都成了职能部门,将相应的权限下放到年级和教研组……这些实践的背后,有一个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他们所确立的“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为而形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里,一切方法、态度、观念、行为皆由价值观决定。价值观塑造着学校的文化。

 我们很多学校也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的不多,真正成为引领学校办学的价值观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学校之所以要这样说、这样写,是因为要对外显得自己在紧跟教育改革的潮流,做的事表面文章,在大家内心里,学校的排名依然是第一位的,升学率比什么都重要。始终保持这样的价值观的学校,与十一学校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这些学校想要嫁接十一学校的办学经验,那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坚持把学生放在办学的中心,所以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会有许多的不同。比如说在新建一所学校的时候,学校的走廊宽度会达到10米,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在课间走班的时候,不会因为走廊拥挤而相互碰撞,学生们因为有这样宽阔的空间,可以产生很多不经意的偶遇,很多自发的组织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开展活动;教室不再是统一的规格,完全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有70-80平方一间的,也有240平凡一间的,为的就是能够将足量的课程资源放置到学生的手边,便于学生学习;三四个教室的外部,会有一个40-60平方的港湾式空间,学生走出教室就可以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互动和交流……比如说在改造一所已有的学校时,校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食堂那窄小的门放大,让学生从四面八方都可以通达地进出。学校里处处是门,门门上锁,只是为了方便管理,还制定了许多规定,唯一没有考虑的就是学生的需求。在打通学校里的各种空间之后,紧接着就是打通课程、打通时间、打通理念,打通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将师生的学习、休闲、交往、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处处体现着办学的价值观。比如说图书馆购买的沙发和茶几,不能按照家庭里的一般规格来添置,要考虑学生阅读时怎样做和写最方便;小剧场的化妆间,一个个镜面也要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和特色,还要考虑学生吃零食的空间;将学生的艺术、戏剧教室等安排在食堂的边上,以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利用食堂的场地资源……

 当你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的价值观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所要考虑的所有事情,其出发点都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当这样的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准则的时候,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就会逐渐形成。而那些基于这样的文化而推行的各种教育改革的举措,就会显得非常的自然和质朴。在这样的价值观和文化引领下的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会被极大地激发,学习取得好的成效也是很自然的。

 三、内驱力

 办好一所学校,最需要依赖的力量是教师,最需要发挥的就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很多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校长都太过忙碌,要做所有的决策,要安排所有的事情。校长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教师多是看客,他们有的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有的还会对学校的各种要求说三道四,更有的就是在那里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大都是因为教师和校长没有共同的愿景,大家虽然在一个单位上班,但各自的想法不一致,工作起来自然就难以形成合力。

 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智慧的宝库,如果能够将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出来,让其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力量,其意义是非凡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改变管理的习惯,从威权式管理专项民主式管理,在让教师承担这样或者那样的责任的同时,赋予他们相对应的权力。权责一致的教师,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竭尽全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比如说,学科教室的建设,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科教师了,相关的环境布置、设备添加、教学资源的整合,都要由学科教师说了算。该学科教室的预算由教师来制定,在什么时间添置什么样的东西也由教师说了算,学校的相关部门根据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按照时间节点来加以落实。比如说学科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最有发言权的依然是教师,是教研组集体。这门学科是采取分层还是分类的方式,是继续分科教学还是和其他学科整合,进行综合学习,教师最有发言权。而所有的这些工作,也都是需要各方的资源,特别是资金的保障的,这些预算等,也要有教师说了算。

 学校要新建或者改建一幢大楼,这幢楼的功能如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光靠校长等少数几个人来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参与进来,发表意见和建议。现在非常流行众筹,对学校管理的众筹,因为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都都会非常关心,而这就是将办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具体行为的有效举措。学校人多了,安全隐患也会有很多,这些安全隐患一旦演变成事故,对学校的伤害极大。该谁来发现隐患呢?十一学校采取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即设立安全隐患发现奖,无论谁在学校里发现了安全隐患,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全体师生都成了安全员,在培养大家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将责任印在了每个人的心田。

 在十一学校以及他们经验辐射的相关学校里,最令人感叹的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自觉自愿地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种内驱力的迸发,给学校所带来的是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嫁接十一学校:六位教育者的寻变之旅》  李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