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时代呼唤更多“明亮型”教师

(2018-03-30 06:20:05)
标签:

教育目的

遵循规律

融合思维

教育合力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新时代呼唤更多“明亮型”教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的刘波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教师,他深耕于教育教学改革一线,坚持不懈地开展阅读和写作,先后出版了《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教师阅读力》《教师成长力修炼》等著作,展现出深厚的学养,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所发起的“研之乐读书会”,吸引了当地各校众多教师加入其中,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阅读。拙作《让教育更明亮》一书出版后,他第一时间进行阅读并撰写书评,这篇文章发表于20183月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上。

 

新时代呼唤更多“明亮型”教师

/刘波

    今年元旦假期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新著《让教育更明亮》。读着读着,我有一种心里更敞亮的感觉。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始终坚持传递光明这一理想信念,把自己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己想明白了,心里通畅透亮了,就会为孩子营造更加更加明亮的生长环境,孩子的未来自然一片光明。”因此,让我们更多的教师来成为“明亮”型教师,点燃更多学生成长的心灯,在新时代就显得更有意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如何做教师,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尽管有研究显示,在今后很多行业遭遇“机器换人”的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是很强的。尽管教师职业的前景乐观,但是就具体的教师而言,如果依然凭着原有的一张旧船票过涛声依旧的日子的话,则是会被不断向前的新时代所抛弃。可以说,持续精进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常生龙先生的《让教育更明亮》一书,从“教育的目的”“育人的规律”“家庭的责任”和“资源的整合”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我觉得对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加强修炼,让自己成为一个“明亮型”教师。

以正确的教育目的指引方向

    对于教师来说,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在书中,作者引用了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关于教育目的的经典论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试想,让学生成为在各方面都能自动自发的人,这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作者结合良好习惯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处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如何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让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如何让学生形成生命自觉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心目中教师要追求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路径。

    作者有过教师、校长、教育局长等不同岗位的经历,常年又博览群书,能把中外教育名家,如叶圣陶、叶澜、怀特海、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与当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让读者于教育的细微处感受到教育的真谛。

    比如现实中有的教师经常抱怨新教材编得不好,教起来缺乏“系统性”。作者认为,所谓的系统,其实就是自己依托前面一套教材养成的习惯。但是教材变了,自身的习惯不变的话,自然就会受到旧习惯的束缚,感到困难重重,无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因此,作者结合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理论,认为改变不良习惯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样重要。

    在阐述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自动发生时,作者结合台湾的黄武雄先生的事例,提出了明确归向、分析方法、隐藏推理的三个关键点。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学习自动发生,比如让学生看到明确的目标,有合理的方法,能把控进程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作者认为,在学习中,有些事情必须有学生来做,否则的话,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学得很辛苦,但真正的学习很难发生。

    作者非常认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倡导的“生命自觉”的理念,认为应为学生营造“生命自觉”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生命自觉”加快成长的步伐。

    正如作者所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所有的教育行为必须立足当下,让学生在当下活得愉快、健康成长。这是真正的学生立场和以生为本,这样做也必然实现激发学生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之路的教育目的。

在遵循教育规律中走正路子

    现在,关于教育要回归常识的呼声很多。所谓教育回归常识,其实就是教育要按规律办事。教育要遵循两个方面的规律,一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

    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必须要多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作者结合《读懂孩子》一书,就依赖、无意识、冲动这三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此外,作者认为,教师要对学习中的心理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等方面的常用理论有所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获得专家视角,不仅明白如何做,还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有了心理学知识的装备,教师自然能更好地读懂学生,更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还就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特征进行了分析。事实上,了解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赢得他们的尊重,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作者还结合布鲁纳的文化主义教育观,就文化、心灵、教育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心灵的模型和教育的模型。作者认为,“儿童是模仿的学习者”“通过直接教育而学习”“交互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个体的知识和传承的知识”这四种模型都只是从一个局部来理解人类的心灵和教育问题的,需要全面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内在和外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以更好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此外,他还就“学习已有的知识会促进或阻碍其学习”“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方式”“学生的动机激发、引导和维持他们的学习活动”等七条学习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教师而言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的原理,才能更好地扮演好学生学习引路人和陪伴者的角色。

    他还对简捷律、发展律、育人律、双主律这四个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进行了分析。教师如果对这四个定律有清楚的认识的话,在教学中自然可以少走弯路。他还就如何从教到学的转化进行了阐述,并对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

    教师只有敬畏和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成为回归教育常识的践行者。

用融合思维形成教育合力

    正如作者所言,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教师个体所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因此,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拥抱这个变化的世界,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智慧,要善于向各方借力。教师要善于融合各类资源,赢得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要善于借助家长的力量来教育好学生。一是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通过家校沟通来引导学生、家长、班级集体的共同成长。作者还就如何有效开展家校沟通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二是让家长成为课程建设者,可以让家长成为家长学习课程资源、家校共读课程资源、学校拓展课程资源这三个方面来助力学校课程的开发。目前,在让家长成为课程建设者方面,很多学校还做得很不够,这一点尤其值得大家注意。

    作者认为,教师要善于用好各种社会资源,比如注重开发社区资源、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用好各种社会资源等。此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和当下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育要善于借助教育技术手段,来促进自己的发展。作者描述了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变化,长短课相结合的形态会越来越普遍,教师统一授课不再一统天下,教室的模样会发生很多变化。在这样的态势下,学习方式也会有变化,学习流程将再造,教学会更加注重联系,进一步关注个体的学习。可见,教师如果不善于向技术借力的话,不仅会降低效率,甚至还会无法适应技术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变革。

    今天,无论教师如何勤勉,单靠自己单打独斗必然走进死胡同。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各方面的资源为自己所用,跳出自己的学科教学,用融合的思维,学会借用和管理好各种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以更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挑战。

如果更多的教师能用正确的教育目的来指引方向,能遵循教育规律走正路子,能融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那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就有了更大的格局,能更好地兼顾当下和未来的关系,成为名副其实的“明亮型”教师。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明亮型”教师,那么我们的教育自然就会越来越明亮。

不断加强自身的修炼,努力成为“明亮型”教师,需要越来越多的你我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