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吗

标签:
认知特征整体感知凭借图像想象空间ppl杂谈 |
分类: 教育漫谈 |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18年3B上)
儿童学习欲望、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应该是学龄前。很多复杂的事物,它们能够将其分辨的清清楚楚,不管是大的椅子还是小的桌子,孩子都不会搞混淆;最难以把握的语言,也能够非常娴熟地加以运用,除了不会书写之外,语言中那非常细腻的情感,都能拿捏的非常到位,在表达思维方面一点也不比成人逊色。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一是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来加以学习。一个物品进入到了孩子的视野,引发了他的好奇,他会采取多种方式来了解这一物品的属性,用手触摸,感受它的温度和柔软程度;用眼睛观察,了解它的色泽并进行比较;用牙齿去咬,品味它的味道和硬度;把它拿在手里,体会他的重量和质感;将它推送出去或者扔到地方,观察它和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的表现……孩子不厌其烦地用多种感官一次次进行探索和尝试,直到全面了解了该物品各方面的属性。孩子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他非常注意聆听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并加以辨认,跟他有长时间接触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的声音自然也是最先熟悉的。在聆听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努力地尝试说话,从呀呀学语开始到能够比较清晰地发出“爸”“妈”的单音,再到能够讲出最简单的句子来,他在说话的时候,也在聆听周边人们对他发出的声音的反馈,成人表现出来的欣喜、赞扬、鼓励等话语会给孩子极大的鼓舞,让他明白在类似的情境中说出这样的话语是得体的。慢慢地,他感受到的经验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也越来越丰富。
二是凭借图像来开展想象,尝试认识世界。学龄前的儿童,他们整个人就像一只眼睛,把周围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变成一幅幅的图像记录下来,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所看到的一切,他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都会被他如实地记录下来。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愤怒的父亲,那么孩子的血液中就会流淌着易怒的细胞,他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成人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孩子一生是否健康,以及他的发展趋向。绘本在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绘本可以给孩子提供“图画讲述的故事”,可以给家长提供“文字讲述的故事”,当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又可以引申出“文字和图画结合所产生的新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学习欲望就在这其中逐渐建立起来了。
了解儿童的上述两个认知特征,对我们的教育、对引导孩子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对他们来说将面临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儿子特有的认知特征与学校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
如前所述,学龄前的儿童主要采用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但孩子一走进学校,其思维方式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要从综合的、整体感知的认知方式转变为分析的、分科学习的方式。还是拿语言学习为例,孩子们学习母语,采取的是整体感知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基本的笔画和标点符号,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而英语的学习正好相反,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首先从单个的字母开始,再到基本的句式、语法等。除却英语学习缺乏应用场景等因素,先入为主的母语学习方式,也会给后续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如果我们理解这些,在孩子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尽量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他们的学习或许就会自然、便捷很多。
进入学校的孩子,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突然从以图像为主的直观学习转向以文字和符号为主的抽象学习。对于儿童来说,那些抽象的文字和符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样的图像进入了自己的脑海之中。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种品质,即一种艺术感,一种创造性地理想和想象图像的能力,教师所应该做的工作,不是直接把文字和符号教给孩子,而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借助图像想象的时空,让他们逐渐从图像向抽象的符号加以过渡。
我们都知道,古人正是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记住特定的事物的。过去的象形文字,实质上就是一种图画,是通过几千年的逐渐演变,才演化到我们今天简化字这种抽象的符号。文字演变的历史与孩子学习的历史是非常相似的,要让孩子学习文字,也要从图画开始。就拿“口”这个字来说吧,就可以让孩子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笑脸,然后将嘴巴的模样画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了解从甲骨文到现在嘴巴模样的演变,孩子就能很好地理解“口”这个字了。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让孩子先不要念出Mouth整个单词,而是试着发出“M”这个音,同时照着镜子看看自己嘴巴的样子,并用简笔画将嘴巴
画出来,学生对这个嘴巴单词的理解就会深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