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有感

收到友人赠送的诗集,我大都是阅读、品味,几乎从不写感想和评论,因为我不懂诗。史金霞老师将筱寒的这部诗集赠寄给我时,我也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不过她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料,对如何“诱导”学生动手写作很有办法,我无法回绝她的美意,再加上筱寒亲手在书的扉页上所作的绘画、题写的赠言以及富有艺术感的签名,让我不敢怠慢。读完筱寒的《礼物》之后,现谈一点自己的读后感想。
(一)
春节之前,电影《无问西东》引起各方热议。在以清华校歌为背景的电影开场,张果果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提出了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如果提前知道你将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愿意来到这个世界?”
或许以这样的问题来问筱寒有点过早,因为她才刚刚走完自己的少年时代,精彩的人生才要开始。但以当下的教育生态来看,一个孩子的少年时代是很难用“花季”两个字来涵盖的。在从小学、初中一直走向高中的求学历程中,她所面对的世界、她所承担的压力,一点也不逊色于成人;她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智力品质、公民素养等等,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定性的。少年时代,是为整个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少年时代定下的人生基调,将成为人的一生成长的主旋律。蒋筱寒的《礼物》,真实记录了她完整的少年时代,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张果果所提出的问题。
“真实”,是《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中反复被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在筱寒的《礼物》中,也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筱寒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在她的多篇诗文中都有真实的记录、多角度的描写。校园生活是这部诗集的主旋律,初上小学时的快乐,课业繁重之后的烦恼,与同学在一起的欢欣,与朋友产生隔阂时的苦闷,青春期的叛逆,成长过程的压力,爱情萌动的欢乐,莫名的孤独和失落,努力之后的自信满满……都在她的诗中尽情展现。父母的离异、姥爷的疾病、姥姥的关爱、母亲的呼噜、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这些别人看来不太适合公开发表的文字,在筱寒的诗集中都有真实的呈现,让读者对她的生活环境、对她的成长轨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为了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母女两人背井离乡,先后在张家港、苏州工作、求学,并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不断变换的班级和学校,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让处于少年阶段的筱寒的学习生活多了不少的张力。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类型的学生角色。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不用上各种补习班就能拿到三好学生的证书,让她在充满自信的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优等生所面临的压力;初中悠然自在的中等生生活,她为自己争取了不少自由的时空;到了高中,一度出现了明显的偏科,糟糕的理科成绩让她成了现行考试标准下的“差生”。但当她选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之后,突然就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跨越理科学习的“坎儿”,顺利通过江苏的小高考。这样的成长经历,给筱寒带来了非常深刻的生活体验:她悲伤、孤独、绝望,她欣喜、自信、对未来充满向往……这些真切的感受,都被她用笔触记录下来,以诗歌的方式呈献出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她丰满的人格、感受到她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
筱寒的诗歌体现着真实,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写作,是在书写自己的生命。她的诗很少有矫揉做作之举,都是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想象与加工。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筱寒就是在用自己的真实、以诗歌这种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
读筱寒的诗,时常会被她对文字的敏感,对事物的联想、对语言的凝练、对意境的创设所折服。为了寻找她之所有拥有这样驾驭文字本领的答案,我除了阅读《礼物》这本诗集之外,还阅读了史金霞老师在她的“体验大地”微信公众号中所推送的与筱寒的著作相关联的各种报道,以及筱寒自己所写的文章。我以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从小养成坚持记日记的习惯。史金霞老师在筱寒上小学的时候,就鼓励她写日记,养成平时记录的好习惯。筱寒的日记有自己的特点,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字性描述,还有诗歌、有配画,不论如何表达,都被史老师所接纳和鼓励。如果没有这些年的坚持,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这本诗集。这让我想起朱永新老师的“成功保险公司”,在2002年的时候就鼓励教师“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拿3650篇来公司,如未能在教育上成功,朱老师甘愿理赔。很多坚持下来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教学业务能力等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认真观察现实生活的习惯。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源源不竭的源泉,但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筱寒就有这样的好习惯,她非常注重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观察,水面上的粼粼波光,总能给她带来无限的遐想,自然也成了她用心观察的对象,她的手机中有一千多张这样的照片;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包括市场上的叫卖声、机械工作的轰鸣声、机车从道路上跑过、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生活中各种物件发生的声音,以及家中亲人的鼾声等等,她都会仔细聆听,加以辨别,甚至还会录下来,以便保存和回放……筱寒不仅注重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更有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随时用手机将那些略过脑海的词汇记录在案,以免那些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筱寒有关诗歌方面的阅读,就有一个长长的名单,《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自不必说,现代诗歌中卞之琳、徐志摩、北岛、海子、顾城、张枣、王家新、蓝蓝、黄灿然……等名家的诗作,以及很多国外名家的作品如普希金、屠格涅夫、惠特曼、狄金森、泰戈尔、阿赫马托娃、里克尔、布罗茨基、叶芝、金子美玲、耶麦、辛波斯卡、特朗斯特罗姆、艾略特、阿多尼斯、洛尔迦……等等。筱寒在这些名家的诗作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也学会了他们反应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式,并且很妥帖地将这些运用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
如果说筱寒的诗在她少年时代的前半段还主要是记录生活寻找文字,后半段的诗就有了质的变化,她已经非常善于用文字、用凝练的语言来筑造意象,以此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展现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能够实现这种转变,良好的习惯、坚持不懈地将一件事情做到底的好作风至关重要。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广泛涉猎国内外的文化经典,是一个持续汲取养分的过程,而坚持不懈地写日记、以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但这不是简单的蓄水池和水龙头,所有的输出都经过了自己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升。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
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所有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在支撑。
(三)
读筱寒的诗集,其实就是在读一个少年的成长史。
之所以将学校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学段,是因为在每个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世界互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孩子一步步迈向新的学段的过程,本身就是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历程。虽然学段均已预先设置,但每个孩子在其中生活和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并因此而铸就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
从个人的角度看,少年阶段是从自己和外部世界浑然一体逐渐过渡到区分主观和客观的阶段。起初的时候,孩子总是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之中,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来创造故事,并通过讲述、描绘、图像等多种方式,艺术地展示他们灵魂深处的品质。随着他们年龄的渐长,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逐渐将自己和外部的世界区分开,明白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来做主,哪些是别人的或者别的事物,自己很难替别人作出决定。从筱寒的诗文中不难看出,她的自我觉醒、她的独立意识要比别的孩子早很多。上小学的筱寒,已经能够分辨出学习中的自主与强加,坚决不上“奥数”等各类培训、补习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所做决定的正确性。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作文比赛获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因此而获得了包括北大、复旦等在内的国内一流大学的自主招生机会,但她还是在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特点之后,毅然放弃这样的机会,选择了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艺术专业的学习和应考。这样的自我发展和一次次的自主选择,对她今后的人生也是大有脾益的。
从爱情的角度看,少年时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也是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初恋的感觉、感受异性魅力的时期。这是所有动物的生理本能,人也如此,完全没有必要避讳。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还有社会价值体系,希望孩子的这种动物本能能够符合这样的价值体系,这需要成人的循循善诱,而不是横加指责。在筱寒的诗文中,有关这方面的情感描述散落在不同年份的诗文之中,可以从中看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对异性的欣赏、对对方的期待和要求,以及恋爱之中的甜蜜与烦恼、哀愁与痛苦,而她自己,也在这其中逐渐成长了起来。
从社会的角度看,从一个自然人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要处理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关系”。首先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逐渐拓展到与亲友的关系、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上各种人员的关系、与各种机构和组织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每一个关系的建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都会促发自己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巩固已有的关系,也可能会让这些关系产生裂痕,甚至破裂。不说别的,筱寒诗歌中的母女关系,在不同的场景下就有不同的色彩,所以史金霞老师才会说“我们母女,是师生,是知己,是对手,也曾是仇敌”;每一个新的关系的拓展,都会给自己带来多样化的心理感受,如惶恐、紧张、兴奋、焦虑、惊愕、烦躁、狂喜,等等。人就是在这样一步步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疆域,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的。
说到关系,不能不再说说史金霞老师对蒋筱寒的包容与支持。筱寒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里走到今天,史金霞老师对她的接纳、包容、理解、指引功不可没。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作为家长越来越难以抱持一颗淡定的心,总是以从众般的心态,痛苦地看着孩子在应试主义的泥潭里挣扎,不管孩子是否是那块应试的料。当然,史金霞老师也有不淡定的时候,但她总能立足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到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是一生成长的关键,能够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为孩子的今天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样的胸襟和视野,是非常难得的。筱寒应该庆幸,有这样的一位好母亲陪伴自己成长。
(四)
筱寒的这本诗集,是她送给自己少年时代的一份礼物,也是送给每一位读者的礼物。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从中可以读出的东西很多。自己的少年、教育和成长经历,如何看待学习和生活,如何做一个真实的、有着良好习惯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有意义的人……
愿我们每个人都珍惜这份礼物,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蒋筱寒/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