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也似的甘甜

标签:
真创造真学习真自我真课堂ppl杂谈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最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它的作者是常生龙先生(我习惯把有所建树的老师称作“先生”)。常先生是一名物理老师,很早就被评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后来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每个人从一出生时候起都在修行。有修行的老师才配做名特优老师,有修行的老师才配做教育界的各级领导。常先生本人的修行和他在本职业方面的造诣就是最好的诠释。我喜欢这本书。
书的扉页上写着两行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何必要看苍蝇叮在垃圾上而恶心,因恶心而不由得发泄怨怒,污秽双眼的东西忍不住瞅上一眼,那就是好奇心害死猫。多看看蜜蜂采蜜多好,那是与最美景致的相遇。一本好书,就是蜜也似的甘甜。
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每一专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精选了一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的读后感。第二辑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关系。第三辑学校即社会,突出说明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第四辑理论即支点,精选了九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有的是从哲学层面提炼出一般性的教育原则,有的则是从实践层面归纳出教育策略。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更多的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有美国专家构建全球顶尖教育体系的思考和研究,有芬兰教育道路的经验总结,有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有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变革的探索。读了这么多的书,这本身就是常先生的最好的修行。他又修成正果与我们分享,每一篇都脍炙人口。拜读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有三点。
一、有真学识,有真体验,才有真创造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就需要创造。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够仅仅靠着传承前人而闻名于世。创造力从哪里来?从老师的文化底蕴里来,老师的学识捉襟见肘,何来创造?知而获智,智达高远。学识丰盈,才能支撑起科学的创造。
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有创造力。于永正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在“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在做中创新。老是用旧办法,按部就班地讲教材,布置作业,毫无创新之举,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常先生在《“迈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就谈到一个勇于创新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没有创新,就不会给学生带来惊喜。
二、建立关系,关注动机,才有真学习
常先生在文中呼吁:“童年的危机。”他认为“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正吸引着儿童的眼球,让儿童感到学校生活了无生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呢?
我认为常先生谈到的几点中,其中有两点对我们最有启发。一是“关系的重要性”,他引用泰尔斯顿的主张,她认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真诚的关怀、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理应发生在教学内容之前。
“关系第一,教学内容次之。”局长向校长要成绩,校长向老师要成绩,老师逼着学生出成绩。最后学生就变成了考试机器,老师就知道往机器里填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题目,要知道我们填充的对象还只是些孩子,他们哪里能吃得消,学校真真变成了“屠场”。一将功成万骨枯,老师成名学生枯,领导高升小兵枯。师生关系,教干与老师的关系完全扭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扭曲,还有社会生活吗?
二是“自我系统的作用”。教育必须遵从教育规律。常老师谈到:“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行大一统,一刀切,只顾输入信息。孰不知,“如果自我系统不认可这一信息,认知系统就永远不可能收到它。”“内在动机来自个体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当这些系统受到积极的刺激时,个体就会为了妥善处理自己的学习并保持良好的进展而努力工作。”教育,咱们关注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情绪反应了吗?
三、读出方法,读出真我,才有真课堂
读书铺垫起课堂教学的境界。常先生谈到“爱看书的老师与不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老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一位语文老师从阅读中读出了写作的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那么,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岂能没有底气?读出了方法,就是读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读书就是培养老师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真课堂的境界就是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喜欢的课堂往往就是老师能够表现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而富有独特风格的课堂是学生所无比期待。常老师认为独特风格的课堂往往具有这些特征。一是教学充满艺术性,课堂能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充满艺术感染力。二是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常常让人眼前一亮。三是教学举重若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就把握了知识的精髓,教学效果明显。四是具有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水乳交融。腹笥充盈,才能把课上出自己的风格,倘若囊中羞涩,岂能将课堂营造得风生水起?
学校,绝不能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老师的使命,除了引导孩子探究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学校享受知识的琼浆玉液,享受心灵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