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个性化学习
(2017-12-16 06:19:30)
标签:
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智力状况身心状态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的学习也将因此而发生大的变革,从亦步亦趋跟着教师走,转向个性化学习。
相信大家都熟知陶行知喂鸡的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过了一会儿,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演讲非常形象和生动,把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之间的差异,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大家很容易就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对学习明有兴趣,仅靠外界迫使去学,那是学不好的。从本质上来说,个性化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努力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展愿景、奋斗目标和当下的学习联系起来,并根据自己的节奏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提升学习的效率。老师在其中所做的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主导。
实施个性化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智力状况、情绪状态和身心发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帮助他们量身定做学习计划,让他们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内容。
其次,教师还要对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要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不断“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教师平时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和练习不可谓不多,但有相当多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或者说没有多少难度的,学习无论反复做多少遍,都不可能提升自己,这样的训练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学生的很多负担就是因此而来的。
第三,要摒弃“及格”就算过关的理念,坚持用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做到精熟和准确。萨尔默·可汗以及他的可汗学院在全球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的微课之所以被世界各地的学子们所青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课程结构非常清晰,如果前一个知识点没有学好,没有达到精熟的水平,网上系统就会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练习,一定要让他彻底理解为止。可汗认为,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都与此前学习没有精深地理解相关知识有关,学生在考试中考到了60分以上分数,看上去他已经及格了,但那些做错的试题,或许就意味着相应的知识学生并不理解。他曾组织为那些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过暑期辅导,一组学生就事论事,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进行补习,另一组同学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系统地找寻他们学习的障碍,并采取精熟学习的原则,逐一加以弥补。几周之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补起的这一组同学,数学成绩的进步更加明显。
要让学生在自己现有能力的边缘开展学习,并且努力将所学的内容达到精熟的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可能充满挫败感,所以耐心、韧性、热情、鼓励、成就感、积极主动等都很重要。不过,与填鸭式的学习相比较,个性化的学习更容易实现精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