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阅读中审视自我

(2017-12-01 06:09:08)
标签:

精神生活

专业发展

教学技巧

读书修行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在阅读中审视自我

    这篇读后感是湖南长沙的一位博名为“薰衣草的花语”的老师撰写的,已经在她的博客中发布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是近日才从网上看到的。这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畅谈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的感受,以及和自身教学经验相结合之后所获得的喜悦,让我也很受感染呢。


在阅读中审视自我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初拿起这本特级教师常生龙的大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便对书名中“修行”两字不解,查《现代汉语词典》知,修行乃佛教徒或道教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照着教义去实行。但觉得这种修行对教师来说是学习与执行,缺乏教育特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于是用网络搜到如下解释:一是修养德行,另一是实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而且我觉得教师“修行”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解释,就抱着一种审视自我与修正自我的心开始了此书的阅读

教师的工作基本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慧呈现出来。这种工作,要有很多时间做预备、做锻炼,教学的现场乃是开花结果的现场,许多辛苦,都是在教室外面经历的。

当我读到这,我深深体会到,越是在一个充满喧嚣的时代,教师更应耐得住寂寞,如道者的潜心修习,课堂智慧与知识的展演需要我们独立特行的坚守与打磨,且思且行,研习每一个孩子,研习每一个知识点,做一个对教学充满幸福的教师,相信明天的课堂会因我而精彩。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教师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

读到《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一文,听到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还告诉我们,在学生面前,我们若表现得太像老师,师生间一定有距离。我教书已进入第27个年头,从当年的孩子王到现在的妈妈老师,我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学生呼一声“姐姐”,最希望的是学生拿着问题在肩膀上一拍“教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和学生围成一圈一起唱着我们自己写的歌。现在我走进教室,我会迅速放下倒背在背后的手,在探索学习的时候,和学生们一们睁大惊奇的眼睛观察实验和观看视频,听到学生们在实验观察后总会来个“为什么?”时我很开心,并引领他们追根究底,在学生稚气的答问后给一个善意的微笑,和他们在课堂上开心的哈哈大笑。也许是没有了儿子未成年时的那种紧迫感,我现在的心态更童年了,也更像一个孩子了。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老师注重着装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老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自己充满阳光和活力,将自己对真善美的诠释更自然地注入学生的生命。在教学相长过程中,若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我就应该按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对错、工整、完成的量进行个别交流;还有现在的书籍封面很滑,名字都不能写好,于是他们就把名字写在封面之内,发作业本时经常遗失。我就在他们的作业封面贴一个统一的标签,为他们写好姓名……学生说:“看作业这些事,你忙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做。”我说:“你们学习很紧张,课余用来休息和玩都不够,我不敢占用!”这些事,我做了,很辛苦,但我相信,学生会理解我的用心的。其实这一笔一划间何尝不是渗透着老师对他们满满的爱与期望,对我而言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我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拆迁户子弟和外地进城务工子弟,前者家境殷实对孩子绝对“富养”,只求孩子平安对学业无多大要求;后者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管教的时间和方法,孩子对学习大都是得过且过。因此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课堂上能自觉遵守纪律不打扰他人就很好了,至于“参与课堂”“学习知识”就不要提了。在“教学始于技巧”一文中,我知道,要改变这种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况,老师首先要为学生设立高的学习期望,千万不能如同他们的某些家长一样放任他们。这种“问题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不愿作答,“我不知道”是他们的口头禅。通常我们为了赶时间并不继续追问,而另选一个同学回答,这让那些想逃避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藏空间。这时老师应当采取“杜绝退出”的技巧,就是让“我不知道”这句话逐出课堂,让每个学生无法回避提问。如果这个学生说“我不知道”,老师会去问另外同学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时还给他提出一个由此引申的相关问题。教师不能让他的逃避一次次得逞,最终变成一种习惯。

最近在一个班上课,教室不算大,五十六个学生七行八座,布满了整个教室。上课时,我只能从二个小巷道走进学生中,然后艰难地返回到属于自己的讲台。一节课下来,总觉得不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很好的解答:我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直到教室的任何位置,因为满教室的课桌成为了组织教学的阻碍,等于将教室这个区域的控制权让给了学生。于是从新周开始,我向班主任提出建议,将座位微调,我一进入教室学生就感觉我已经拥有了课堂,我能充分利用走动技巧保障教学活动的全员参与。

课堂上,我喜欢学生畅所欲言,随时举手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分享对问题的思考,分享即时产生的疑惑……然而总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一部分学生热闹地参与学习和讨论甚至是争论,还有部分学生却冷眼旁观。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做一个旁观者呢?向他们抛出一个问题不失一个好办法。在“教学即创造”专辑中,作者对老师提出“两个希望”、“一个变化”: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是教师不能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随机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提问举手的同学,我们坚持使用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这个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的确,我们若是把回答的机会总给那些举手的人,则不想回答或不会回答的人就会放弃思考,机械地等待他人的作答。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需要积极准备,如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答问者,或是抽出答问的小组必答一组题,然后根据获得的分数进行评比。这样就能保证学生高效地参与课堂。

……

不断的阅读,读到某一个事例,或是某一句话,感觉说到我的心窝窝,那种找到知音的惬意,让我无比回味。一个个新的观念被装进大脑,那份喜悦如同一个孩子在沙滩上发现了一个个奇异的贝壳。不断的阅读,一条条从未怀疑过似真理一般的教学规律或经验,被发现恰恰是困住孩子发展的枷锁;一个个经常困扰我无法释怀的疑难,渐渐得到解释并找到解决的途径。随着书本一页页地翻动,我发现自己二十几年来的教育世界还是如此肤浅,还存在这么多自己不知晓的奥秘。我应该常捧散发着清香的书本,继续我教育人生的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