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本源·读《致教育》

标签:
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文化教育思考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汤勇《致教育》一书有感

《致教育》是汤勇局长的一本新作,收录了他有关教育问题的十八个演讲,包括教师阅读、青年教师成长、学校文化建设、校长的角色意识、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等内容,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追问。
说起教育,能够联想到的话题很多,有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协调好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关于学生
回归本源的教育,非常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是呵护孩子原本就有的向学之心和求知的渴望。在心理学家、教育家阿德勒看来,每个人从一出生,其内心深处就潜藏着一种对优越的追求,这是人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对优越的追求,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出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和求知的渴望、通过互动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对孩子实施教育,就要充分理解孩子的这种发展愿景,创造各种条件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充满乐趣地去探索新世界、接纳新知识。
陶行知在一次有关教育的演讲时,特意带了一只公鸡到现场,在桌面上撒了一些粮食,用力将公鸡的头摁下去,逼着公鸡去吃,公鸡坚决不从。将手放开,让公鸡自由活动,过儿一会儿之后公鸡自己去觅粮食吃了。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让我学”与“我要学”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原本就有的的向学之心。
二是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助推孩子成长。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出生之后大脑处于继续发育的过程中,大脑的发育除了通过饮食提供适当的营养之外,成人为孩子所创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会通过各种感官来刺激大脑的神经细胞,建立起各不相同的神经元回路。这些回路就是人的智力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学校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的各种器官充分活动起来,而不能从早到晚让学生端坐在课桌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在这方面也要特别留意。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多元的物质环境,更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自己一定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好榜样和表率的作用。孙云晓曾讲,中国的父母需要反思一个中国式的问题,父母之间互相温存拥抱接吻都背着孩子,吵闹打架都当着孩子,相互挖苦贬损都当着孩子。长此以往,孩子耳濡目染,感受到的尽是阴暗面,对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知识的快速积累和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学习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几乎没有变化。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未来面对新的问题和困惑时不会自己去找寻破解的思路和举措,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终身学习,要成为一种最为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求学的这一阶段。
终身学习能力,其中最为基本的一种能力就是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一个人拥有了这种能力和习惯,其实就拿到了面向未来的钥匙。除此之外,俞敏洪还提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培养孩子海阔天空的情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奋勇前进的精神,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关于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教育整体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状况,教育质量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来。芬兰的教育为什么引起全球瞩目,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入口、培训、岗位锤炼等多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最优秀的大学生成为教师,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来。华为总裁任正非说:用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这句话用在教育上也是非常得体的。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的调整,吸引更多最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到教师队伍的行列中来,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的学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些工作还是需要加紧推进的。
教师的学历和在大学里的学业成绩是一方面,对教育工作是否充满热爱,是否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首先建立起职业认同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愿意在这项工作上投入全部的精力。当下的社会,职业选择的机会很多,每个人所面临的诱惑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职业都是所有人都能去做并且能做得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最适合自己特长发挥的职业,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有定力,善于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和幸福感,坚持不懈地将这件事情做好。教师自己对待职业的态度、责任感,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的,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他也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和教师同频共振的。
美国教育家克罗威尔曾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就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来说吧,如果我们在给学生讲述某一知识的时候,仅仅提供某种观点或权威的声音,不把其他观点或者声音告诉学生,学生就很难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也不大可能。如果我们对教学内容像“圣经”一样崇拜,自己都不敢去质疑,要想让学生有创新性的思维也不大可能。李希贵所率领的十一学校,每个学生一张个性化的课表,完全颠覆了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思维,但所带来的恰恰是教学的活力和校园的勃勃生机。不断地审视自己、努力去突破自己,探索新的思维方式与教育教学之中,是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
汤勇局长在书中说:教育教学上的低效,不一定是教师的不负责任或者懈怠造成的,有时恰恰是教师的太勤奋太努力造成的。勤奋和努力是必须的,但需要得法,才能让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呈现出好的效益来。这其中既包含思想方法的问题,也包含着力点的选择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勤奋努力为借口,给孩子们增添许许多多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让他们一想到这一学科就产生逆反心理,要善于在学习的学习需求和学科学习的要求之间搭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学科知识的海洋之中。
三、关于学校
吴非老师曾说起一件事情,十多年前他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曾联名给高三语文组的老师们写了一封信,还念高三的读书时光,高度评价学校高三的语文阅读,在各校高三测试卷、调研卷满地飞的情况下,南师大附中的高三老师们依然坚持关照学生的阅读,每周为学生引发一组思想深刻、文字精美的文章给学生,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烙下了深深地印记。
三十多名学生联名给老师们写的这封信的背后,所称赞的其实是学校的文化生态。在一篇文章里,龙应台从三个层面对文化进行了阐述,很通俗,也很精辟。她认为,第一层面的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等,都蕴含着文化的要素在其中。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有时做出租车,上车之后和出租司机聊天,谈到对我的印象,大都说我像一个“文化人”,这或许就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积淀的结果吧。第二层面的文化是一个人如何对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态度。所有的行为背后,都蕴含着价值判断,体现着自己的文明素养,这方面有太多的事例可以说明。第三个层面的文化是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应试教育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已经被彻底绑架,在这个“战车”上越行越远,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这样的一批老师不忘教育初,心尽管到了高三复习迎考最为“关键”的阶段,也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长远的发展思考,关注他们的阅读、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对违反教育常识的现象有所抵抗。在这样的学校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自然会对学校永存眷恋。
学校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学习和成长。布鲁纳在他的文化主义教育观中明确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文化、心灵、教育。布鲁纳强调,教育是社会体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心灵如果不存在于文化的环境之中,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学习和思考永远都置身于文化情境里,并且永远都依赖文化资源。
学校的文化包含有多方面的要素,比如说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等。但最为基本的是学校的教学常规。如果一所学校,能够始终坚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将这些规律具体化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让老师们坚守这些常规来办教育,就不大会违反教育常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保证。回归教育的本源,这就是最重要的着力点。
《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