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教学的几点思考·读《教与学的秘密》

(2017-05-08 06:24:52)
标签:

听与说

教书育人

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王晓春《教与学的秘密》一书有感

有关教学的几点思考·读《教与学的秘密》

在阅读他人著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并将其写出来和更多的博友互动,其效果就如萧伯纳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王晓春老师阅读佐藤学的系列教育著作,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吸纳、接受,而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实战经验,对佐藤学提出的教学领域的相关论点展开讨论,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对感到不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地方进行了剖析,其中还有相关博友的互动和交流,这些思考和讨论汇聚而成的这本书,因此也有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有关王晓春老师对佐藤学的教学观点的赞同与批评,我这里不准备进行综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找来本书阅读。我仅就阅读此书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培养听的习惯

佐藤学特别强调要创设以听为中心的的课堂,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列举了很多的案例,来说明“倾听”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听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听是说的基础,听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听的东西多了,肚子里有货了,才有说的资本,才能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朗朗上口。

在现实中,培养“听”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听”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几方面的情况:一是有选择性地听,包括对内容的选择和发话者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用心地去听,不感兴趣的内容主动放弃;自己喜欢的人说话时会认真听,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则基本不听。因为这样的选择,会让学生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二是迷信权威。老师和专家等自认为是权威者说的话,学生是愿意听的,其他人的发言,则大多不会认真去听。这在课堂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老师的讲课学生愿意听,要求大家交流发言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少有人会认真聆听别的同学所说的话,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造成的结果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要么前后重复、没有新意,要么各说各的话,互不相干。

从教师的角度看,对“听”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偏差的。首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定位暗示了教师的教学姿态就是说重于听。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似乎天经地义。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是很多课堂的常态,以至于一些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以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为突破口的。其次,教师要确保教学进度的推进,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说让学生听,是最便捷的方式。在班额比较大、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听取学生方方面面的意见,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即时生成教学资源的本领,很容易让课堂教学开无轨电车,不仅造成时间浪费,教学效率也非常低下。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养成“听”的习惯,要想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自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从社会效应的角度看,会“说”的人要比会“听”的人占便宜。和听相比较,说更富于表现力,要想表现自我,想吸引他人的眼球,说当然比听有效。在社会中,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往往都是相关领域的“明星”,很多人并不在乎他是否真的有水平,只要声音大、会出怪相,就能吸引众多人的眼球。

培养听的习惯非常不易,这正说明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方面,我们还是存在软肋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养成听和读的习惯,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在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里,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新的领域此起彼伏,需要每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而终身学习的基础就建立在听和读这两种最为基础的本领之上的,人们主要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要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公民,参与社会的治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协商讨论本职工作或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能否达成共识的前提,就在于是否认真聆听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二、教书与育人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我们经常说,但对其的理解并不一定相同。在我们的很多学校,都有“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设置,似乎在无形之中就将“教书”和“育人”的事情做了任务上的划分,教务处主抓教学,负责对教学活动的管理,与“教书”相对应;政教处主抓学生的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与“育人”相对应。不少学校确实是这样去做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这种分法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状况,要通过教学之外的教育手段来“制约”,一方面总是在打“外围战”,很难触及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也很难形成育人的合力,容易出现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施力方向不一致、用力不均衡等情况。

佐藤学先生强调要“通过教书来育人,在教书中育人。”要改变一所学校的状况,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研究上,而不是在教学之外搞另外一套东西,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一所学校做校长时,科研室的负责老师告诉我学校的校刊经常征集不到文章,一个学期都很难编辑出一期。我发现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厚,教师每天都重复着过去的事情,没有什么新鲜感,没有什么东西好写。于是我就从数学组为突破口,让他们以一节课的教学研究为切入点,按照“三阶段两反思”的行动研究流程来共同打磨一节课,并邀请相关的专家、教研员参加研讨。从开始设计这节课到最终成功举行区级公开课,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前前后后做了很多次的研讨和修改,不仅最后的课上的精彩,老师们自己收获也很多,开课的老师自己一不留神就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教学反思,组内的其他教师也分别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家在一起成长的同时,也为学校的科研室准备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在语文课堂上,我看到总是有部分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就邀请了其他学校的一些特级教师来学校上示范课。同样的学生,在特级教师的课堂里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学生求知的渴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细绳牵着,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课堂上看不到无精打采的学生,也没有学生给老师制造麻烦。老师们通过比较意识到,问题还是处在自己对教学的设计、对教学流程的调控以及对课堂上随时生成的教学事件的判断上。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上,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本领。

育人最重要的载体有三个:一个是教师,每一个教师在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都不可能将自己的价值观放在门外,然后按照书本或者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价值判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发挥着育人的独特价值。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多年之后,依然念念不忘曾经教过自己的几位教师,他们记忆在心的,通常不是教师所教授的那些知识,而是教师为人师表、在引导自己成长方面的所发挥的作用。另一个是教学的内容,学科知识本身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育人内涵,在丰富学生的学识、涵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学科知识所承载的育人价值,探索如何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的成长。第三个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学生,学生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回应。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状况,课堂环境学生是否感到安全,学生是否能够身心放松以平和的心态来学习,这些都影响着育人的效果。教师需要明白的是,学习状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有好的学习状态,长远看必有好的学习成果。

育人最重要的渠道是课堂,核心是学科教学。要想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要着力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方向对了,做起事情来才能事半功倍。

 

三、也说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大家对这三个词应该是很熟悉的,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其中,特别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再认识。

什么事情需要合作?这是第一个需要明晰的问题。一个人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非要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去做,那就是在搞形式主义,不是真合作。关于和尚挑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搞形式主义的结果害人又害己,谁都得不到好处。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教师却很少考虑这件事情一个人是否真的无法完成。

跟谁合作,这是第二个需要明晰的问题。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双打比赛,不是随便两个高手来过来配成对就可以天下无敌的,需要两人在技术、战术等多方面互补,才能在合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来。你想和别人合作去做一件事情,你在这件事情上也要有一些“资本”,能够被对方所认可,对方才会愿意和你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所谓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让附近的几个人组合在一起,组建而成的合作团队本身就很值得怀疑,因为大多并不具备合作的基础,结果往往是其中的某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其他人做听众。

如何合作,是第三个需要明晰的问题。我曾给出过一个有关合作的公式:x y=1,式中的XY分别代表合作的双方,要让这个关系成立,首先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景,大家心往一处使,才能保证XY都是正值,不出现负数;其次要分清在要做的事情中谁是主力,承担主要责任,他在该项目中的数值是要超过0.5的。凤凰传奇这些年录了很多歌曲,也唱红了不少歌曲,该组合的风格相对来说就非常稳定,女生主唱,男生伴唱的合作关系比较明晰。(我个人以为有些歌曲如果两个人的主唱伴唱关系换一换,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是题外话。)第三要相互信任,不管是负主要责任的人还是负次要责任的人,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对项目的实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最后还要明晰的是,合作学习必须以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和基础,而且最后要落实到每个人的独立思考上。团队中不能有滥竽充数的人,要有思想的碰撞,有观点的凝练,通过个体的智慧来实现合作的目标。

开展合作学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对此我们需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  王晓春/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