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好教师要经历的三种境界

标签:
登高望远坚定不移专注追寻持之以恒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成为好教师要经历的三种境界
——读常生龙先生《给教师的5把钥匙》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三种境界可适用于诸多领域,因为它象征性地概括了各领域事业发展、学问进步所必经的阶段特征和遵循的基本规律。常生龙先生在新作《给教师的5把钥匙》中概括的5把钥匙:拔高一层看教育,千方百计提升自己,有一颗学生的心,遵循学习的规律,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三种境界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比喻做学问成大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一把钥匙:拔高一层看教育,可与之对应。
“站得高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站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上,了解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把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二是要切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人观,按照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施教。” (《自序·做更好的自己》)常生龙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一是体现了前瞻性,二是体现了科学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当前所拥有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的却是在未来社会安身立命需要具备的本领,因此教师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常生龙先生作为教育局长,肩负着指引和规划区域教育发展方向的重任,在这方面具有更加敏锐的意识。在《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中,他指出了值得关注的几个趋向;在《面向未来应具备的能力》中,他指出了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人们应当具备的几种能力。通过登高望远,教师也能够对教育领域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理解其前因后果,明白其来龙去脉,对哪些是合乎规律的、哪些是不合乎规律的,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常生龙先生对此的看法是,“假期的创建应该和班级授课制这种‘批量的、规模化生产’的教育方式有关,长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造成了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脱节,在两个学期之间给一个假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常生龙先生的思考和判断,也体现了他对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
然而,登高望远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在晏殊原词中,“西风凋碧树”表明了是在秋风萧瑟、季节变换之时,“独上”则渲染了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情境。常生龙先生强调“拔高一层看教育”,也与信息化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有关。在《为什么要关注核心素养》和《用开放的心态做教育》等文章中,他反复提到今天的教育和人类的学习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知识的种类和数量让人眼花缭乱,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只有“拔高一层看教育”,勇于探索实践,大胆改革创新,才能够去粗求精、去伪存真,把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能会面临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比如来自同行的不解,来自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不解,以及在改革创新尚未取得明显成效时教师本人的犹豫彷徨,这种情况和原词中“独上高楼”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好的教师必然能够在此种境况之下果断地坚持,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前行,长期的坚守必然换来丰厚的回报,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二把钥匙“千方百计提升自己”和第五把钥匙“保持积极的心态”,阐述的也是这个道理。正如《好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一文中所说:“热忱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认准的事情坚持不懈地追求。”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固然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拼搏精神,但也要找准奋斗的路径,否则也是枉然。成为一名好教师也是如此。常生龙先生给出的路径是学习。教师经过几年专业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开始,由主要向书本学习转变为主要向实践学习,由相对集中的学习转变为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越是在工作繁忙、无暇学习的情况下,越应该挤出时间去学习,“成为学习的高手”。因为老师爱学习,会学习,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才能为学生点燃求知的火炬;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学习的路径有很多,参加脱产培训、与同行开展交流等都是学习的形式,但多读书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这是常生龙先生大力倡导的,也是他十余年来以身示范的。他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坚持阅读与写作,其实都是在找寻教育的本源和智慧,这和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仅没有矛盾和冲突,反过来还会很好地促进本职工作的开展。在读书范围上,不仅要阅读自己本专业的书,而且要博览群众,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读书、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研究、重组教材、提升教学规划力等要求,对教师来说也就显得相对容易了,长期坚持下去,距离成为一名好教师的目标当然是越来越近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强调的是一种为事业而奋斗虽苦犹甜甘之若饴的心态,第五把钥匙“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之相类似。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时间久了都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加之更加深入地看到本行业的一些负面现象,会让人逐渐失去当初选择这一行业时的兴趣和激情,甚至会产生“逃离”的想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教师离职当警察引起的思考》一文中,常生龙先生分析了教师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一是待遇问题,二是地位问题,三是工作辛苦,四是管理问题。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到母校——武陟一中当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年教师节之际,他在自己的微信上发表了这样一番感慨:“该高兴的时候不高兴,反而伤心,一个没有节假日的节日,我们有什么可快乐的?一个基本上以校为家、脱离了人间烟火、远离了天伦之乐的老师,在本应快乐的日子,独自伤心。”别的行业的人提起教师,最羡慕的就是一年有两个多月的假期,但教师行业的辛苦与辛酸,却只有教师自己方能体会了。即使是这样,大多数教师仍能不忘初心,要立志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而要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就要拥有一颗热爱教学之心,有战胜恐惧的教学勇气,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怀。教育管理者要不断给教师创设诱因,激发教师内在需求,让其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内驱力,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克服负面情绪,多去创造、迎接积极情绪,并让积极情绪主导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教师去拥抱这个世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种境界,比喻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须要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种理解侧重的是对“寻他千百度”的阐释,而在本文里,我更愿意将解读的重点放在“蓦然回首”上,将其理解为一种回归或返视,对应常生龙先生给出的“钥匙”,则为回归一颗学生的心,返视学习的规律。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自己成年之后忘记了童年,忘记了童年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童年》)教师也是成年人,也容易犯成年人的“通病”,在教学工作中习惯扮演长者的角色,有意或无意间就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忘记了从童年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学生,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的行为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但效果却适得其反。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蓦然回首”,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从童年的角度看孩子。“需要牢固树立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其想法,体会其感受,并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呵护童心》)掌握了这把“钥匙”,教师们会更加理解学生,认同学生。特别是要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真诚关爱并尊重每一个学生,从而建立起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学习环境的信任关系。要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让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养成有爱心、善良、有同情心等良好品质,让孩子赢得未来。
学习规律是学习活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遵循学习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之始,关注的往往是具体知识点的传授,对于学习规律,可能在书本上接触过,或听别的老师介绍过,但自己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不够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活动有了更加直接深刻的体验或感受,这个时候要回过头来再去了解掌握学习的规律,好比之前是埋头拉车,此刻要抬头看路,这样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规律,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有的老师还能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而促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也曾经尝试去教他背诵一些古诗,儿子对此兴趣并不大,往往是记住了下一句又忘记了上一句,使我这个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颇有挫败感。后来,儿子有一天突然开始朗朗上口地背诵古诗,甚至是一边玩一边唱着古诗,让我感到十分惊奇。原来,幼儿园的老师教小朋友学古诗,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分小组进行抢答,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背的又多又好,效果果然十分明显。这个方法与常生龙先生《重新认识游戏》中对游戏在学习中的作用的论述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游戏的过程充分激活了与快乐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因而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又比如,在《学习中的交互作用》一文中,常生龙先生介绍了苏联科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一种是“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这个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父母或老师给孩子传授的知识或提出的要求,落在这个区域,孩子最容易掌握,孩子的学习在这个区域里进行,才是有意义的。这也是一种学习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多关注、遵循规律,孩子的学习才会更有质量。
王国维先生在提出了三种境界之后又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我冒昧地套用三种境界来解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不知常生龙先生许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