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先生驾鹤而去

标签:
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文化主义ppl |
分类: 海外短波 |
美国时间2016年6月5日,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教授因病在他的纽约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今年早些时间,布鲁纳得了主动脉瘤,但去世原因目前并不明确。这位出生时为盲人但后来复明的心理学家用自己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为心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1.布鲁纳简历
杰罗姆·布鲁纳1915年出生于纽约。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利事务工作。1945 年返哈佛大学,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积极参加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工作。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2.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观
布鲁纳因为在教育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针对受苏联“卫星上天”冲击的美国教育进退维谷、一筹莫展的局面,他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和改革学校课程的大胆设想,宣称:“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把教育的重点由经验改造转移到智力发展,并且具体探索了从课程到方法的一系列促进智力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他于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核心部分是其结构课程论)。该书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教育过程》一书的主要观点:
“知识是有结构的”;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为此提出并论述了四条教与学的原则:
1)动机原则。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2)结构原则。强调要教给学生各门学科最基本和最佳的知识结构。任何教材结构的组织均需注意:再现的形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基础;教材的组织要符合经济法则,应教给学生简明、扼要而又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教材;
3)序列原则。认为儿童智慧发展的程序是:从动作性表象模式经映象性表象模式到符号性表象模式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人发展中的编码系统,它很可能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佳序列。据此,教师传授新科目、新课题时,最初宜用“非语言的指导”然后鼓励学生运用由图表或图画表示的再现表象,最后用符号,也即通过语言的使用进行教学。对年龄较大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在象征式水平上开始学习新知识,但也需为之提供可依靠的基本形象;
4)反馈原则。为掌握某个课题,学生必须获得反馈,知道效果如何。他强调,“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编码系统”。布鲁纳认为,编码系统不仅能够接受信息和组织信息,而且“能够超越一定的信息,即产生创造性行为,或者是有所创造”。这种提法和思想观点在其他学习理论中是不多见的。而人的创新性思想观点的产生确实与已有的知识、观念和知识的结构形式有关。
其次,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
再次,布鲁纳主张采用诚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复杂、高深、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儿童。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尽量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来尽快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
2)布鲁纳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掌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则主要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的。这样,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概念和原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概括表述。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3)布鲁纳把学习的迁移划分为具体知识的特殊迁移和态度、方法及原理的一般迁移。学习的经验表明.布鲁纳提出的这种一般迁移是普遍存在的。布鲁纳不仅指出了这种迁移现象,而且重视一般迁移,这是十分正确的。一般迁移范围较大,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4)布鲁纳在他的教学论思想中所提出的螺旋式课程结构、为学生安排最佳学习经验、为学生的理解组织知识内容、为学生呈现知识的最佳顺序、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程序以及重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正确地运用奖励与惩罚等教学思想和措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都体现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及能力同步进行的正确思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不仅对美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地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今天所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借鉴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3.布鲁纳的文化主义教育观
《教育过程》发表后,一场声势浩大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改革在美国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并逐渐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全球性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热潮。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们逐渐发现,自从改革后,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原因何在?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育观重认知、轻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学思想对教师要求过高、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1996年,布鲁纳自己从根本上颠覆了当年提出的认知主义教育观,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心理学为基础,重新建立文化主义的教育观,并通过《教育文化》这本书,开启了第二次认知革命。
文化、心灵、教育是布鲁纳文化主义教育观3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当我们越来越关心“人的发展”的时候。教育常常需要通过心理学来界定自己的教育主体。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去关注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
布鲁纳认为,既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认知主义的教育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于它没有意识到学校仅是教育的多种存在方式之一,往往是就学校研究学校,从而将学校变成了一座孤岛。它脱离了文化背景,抽象地、孤立地考虑教育,将教育化简为学校,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
教育是社会体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心灵如果不存在于文化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生存下来。没有一个人能不在文化符号系统的辅助之下来执行意义的追求。文化提供了工具,使我们得以以可沟通的方式来组织和了解我们的世界。学习与思考永远都置身在文化情境里,并且永远都需依赖文化资源。
对教育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抽象、演绎出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是形成一个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共同体之中,人们才能回归到他原本所属的历史文化之中,人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遗憾的是,布鲁纳提出的文化主义教育观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直到他现在离开人间,我们对他的这一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还很肤浅,还依然停留在已经被他自己所抛弃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巢穴之中,这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布鲁纳已经驾鹤而去,如果我们能够因此而产生一个缅怀、研究布鲁纳教育理论的新高潮,发现他的文化主义教育理论的巨大价值,将会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做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