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向船长学修行

标签:
坚持阅读教学技巧教育即生活读书感悟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杨小兵老师是我博客中相识的博友,他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坚持不懈地开展阅读和教学研究,经常将活动的实况通过博客呈现,和更多的博友交流互动,我也从中收获很多。知道拙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出版后,他通过网络购买回来,不仅认真阅读,还写出了洋洋洒洒的读后感,让我深受感动。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特将杨老师的这篇文章发布在我的博客中,以此衷心感谢他的辛勤劳动。也向所有博友致以节日的问候!
爱读书,向船长学修行
杨小兵
我已经拜读他的博客好几年了。从他的博客中,我知道他出了一本新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于是我从网上购了这本书,并且赠给了我们工作室的每个成员。我多次在工作室的活动中,向工作室成员推荐常局的博客。因为在他的博客中,可以经常阅读到常局近来所看的书和体会,从中也引发读书的兴趣。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都是爱阅读的一群人,读常局的博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口,可观赏更多的风景,欣赏更大的天空。特别是从常局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曾试着像常局那样每周读一本书,可是坚持了没几周就放弃了。虽然我也喜欢读书!但我觉得每周读一本书,并且要写笔记,那个压力太大了。常局平时的工作千头万绪,得日理万机,在将教育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还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一坚持就是十年,真的很不容易,我想,要想做一件事是一回事,做了又是一回事,坚持做了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觉得常局非常了不起,就像神一般的人,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精选自常局十年来的读书摘记和心得,分成了五辑,由教学、教育、学校、理论、变革五个部分组成。由小及大地关注教育的问题,篇篇都是精华。平常,如果在教学上遇到难以排解的问题时,不妨去看看,这可是作者百里挑一、精挑细选之作,我们完全可以将书目当作索引,去看看原著,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常局在看完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后,写了一句话,当你的学生将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在互联网上传送的时候,你就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了。李永正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老师,他不但受学生的喜欢,而且也非常受不少教师的喜欢,因为他童心未眠,具有好奇心,是理解和宽容,充满爱心的一位教师。我们知道,教师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是用足了功夫的。比如说朗读的技巧,他就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形成了字正腔圆,富有感情,感染打动人的朗读能力的,他还深知,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因此他常练琴,写书法,学画画,唱京剧,并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于语文课,这样一来,哪有小孩子会不喜欢他的课呢?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的教育方法非常实在,有些可以直接照搬照用,一定会挺有效果的。我觉得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做的两件事,第一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第二是组织学生远足。尤其是远足,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在两个月前就安排开始做如何参加听音乐会,而且还要通过考试进行验收,如果没有做好,他是不带学生去进行这一项活动的。这给我以很大的震动,原来学生参加活动的礼仪规范是需要这样学习、训练的。
这本书中介绍了大量的中外同行特有的教学技巧,比如,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大家要有合作的意识,因为做一件事情必须依靠大家互相协作才能够完成,在学校,如考试是在培养单打独斗的意识,这是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分享,要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生存。
又如,我们要如何做一位好老师呢?首先要了解学生。这是中外教育共同的规律。要了解学情,在美国的学生的学情比中国的学生的学情要复杂得多,他们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所以要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是要克服重重困难的。
教育即生活。我从书中学到了不少的教育技巧,比如说,做教师的要善于讲故事,这正如罗素所说的,教师的工作,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出来,这种工作要有很多时间做预备,教学的现场乃至开花结果的现场都要付出许多辛苦,都是在教室外面经历的。又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孩子的礼物。讲故事是有技巧的,那就是不要给孩子诠释故事的情节,也不要问他们如何理解,再就是不要试图借助故事进行说教,这会引起孩子产生内疚感,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应该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听者得出自己的道德结论。
在这书里,也有我不太同意的观点,如有个作者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医生,他专给糖尿病患者吃糖,或者专给肾炎病患者吃盐,但是我们却无处不见这样的老师,学生怕什么,他就教什么,学生怎样怕,他就怎样教。其实,学生怕的就是他没有掌握的,老师采取措施让他学,这是自己的天职,这与医生治病救人是同一个道理,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技能,老师还有必要去教吗?
但我很赞同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中学到的所有原则和法则,都是可以用现实生活来验证的,同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任务,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如果学习任务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他就会去承担相关的责任,再就是,教师要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门推开。
我还非常赞同对教育力的解释,教育力就是模仿力、规划力和诠释力。尤其是将诠释力列为其中,让我眼前一亮。所谓铨释力,就是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关键是解释要让别人听懂,看懂,能理解你所说的意思,这就是一种能力,是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我还相信,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给学生架设与生活,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知识的魅力,坚守教师的职业操守,宁愿自掏腰包也要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不管外界如何看待这一学科都坚持不渝,始终挑战自己,在确定性的教学结论,已知的教学内容之外,给学生提供连教师都不知道结论的深刻学习体验。给校园生活不断添一一些变化的元素,让孩子们时时有新鲜感,感到学校的与众不同,对每天的校园生活都满期待,这是学校里的教师要尽量去做的事情。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为相通的地方就是强调书香校园对学生的作用。的确,阅读习惯是一个人就形成的非常好的一个习惯,没有阅读,特别是没有阅读经典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的,阅读对教师为什么重要?首先是能让教师拥有思想,而知识分子的全部社会尊严,和社会价值就在于拥有思想,再就是阅读能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最后是阅读能让教师收获诗意和创造的情怀,优秀的教师一定需要纯真,需要诗意和梦想。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减弱了一半。
我还从书中明确了这样一个知识: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教育的两条戒律:一是不可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二是所教的科目务必透彻。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学习的第一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我还从书中获知了大数据、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事例,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前景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阅读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看到了书中留下了我读后的许多画线,这是我对自己喜欢的书留下的生命印记,我相信,我以后还会翻翻这本书的,书中会增加更多我的笔痕,这也算我跟着常局读书学修行,虽然目前还脚步蹒跚,但我相信终有一天,脚步会走得踏实,走得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