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规准新常态,提升师生获得感

标签:
白玉兰论坛规准教学管理课程建设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第五届白玉兰教学论坛系列报道之五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适应规准新常态,提升师生获得感,主要从三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第一是我们对“规准”的理解,我们的实践以及我们的期待。
我们都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切出发点,上海市教委为了推进学校的课程与建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加强“规准”的落实,为此,我们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为己任,尤其是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有意识地通过制度、流程、标准等不断去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如说备课制度,调研制度等等,让我们的课程教学管理有一个行动的框架。
我们现有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从基于“规准”的制度来审视,觉得操作性和科学性不强,在实施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心中有范围,手中没有尺度,执行效果往往基于个人的经验,可能会造成偏差,可能会深浅不一,还可能会上下摇摆,就像这样一幅图,这样的摇摆,虽然还是围绕质量的主轴,从平均效果看还是可以的,但是落实到每个孩子时是否还符合教育的伦理,就很值得深究。显然,这样的状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新需求。为此,我们不断思考研究,努力地把这些制度细化、量化。上海市教委开展的基于“规准”的课程调研中的可视化量表为我们完善制度提供了参考,让我们制度框架中的标准线变得更加的清晰、可操作,让我们的管理目标不在游离,指向更加明确。
所以我们认为基于“规准”的课程与教学可以让我们的管理从平均效应专项个性效应,也能够让所有学校办学模式有差异,而不是有差距,分类发展而不是分层发展,最终也一定能够保障每个孩子都被关注到,这就是我们对“规准”的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实践。在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通过教研组建设强化标准的落实、课程的建设。另外我们聚焦基础性课程,统整课程资源,协同教学不仅让“规准”在校本化落实中提高了品质,也符合学生的发展理念。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在基础性学科中整合学科资源,编制学科指南。我们通过整合让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仅仅为孩子们架构起立体的知识桥梁,也使我们更加精准地对接了基础性课程资源。
为了让课标与指南更好地落实,我们开展了多模式的跨学科和单学科的协同教研活动,调整我们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综合学习,多元体验,实现创新提供平台,努力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实施强调过程结果有标准,依据协同教研活动我们要求教师熟知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从12个纬度去设计教学;其次,为了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度,手中有持,我们让教师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使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能够紧扣标准。在我们学校所开展的第三期协同教学实践中明确提出在课堂实施中以前置学习、任务导向等策略开展我们的教学,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比如说我们五年级第二学期有一节数学课是体积单位的认识,老师们通过前置发现学生们并不是说不知道体积,但是我们让孩子们正确的找出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准确的找出,于是老师们通过任务导向策略,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单,让我们逐步形成了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科学思维范式,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课程评价坚持综合素养为基准,课程标准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为此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学校依据标准明确评价的标准,我们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知识掌握的过程,从使知识,过程,情感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标准我们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以综合素养为评价的基准,培养能力,比如说我们学校的两年级语文依据学习评价单开展我们的过程评价,并形成了教师、家长、学生交互式的立体评价网络。
各位,每一次学校对“规准”的思考与改进,对学校、对教师都是管理和专业提升的历程。“规准”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必须努力的去适应。虽然在“规准”的框架里面我们还有一些做的不是太实,但有教育主管部门对“规准”的强力推进,学校的办学会更有规、工作也会更有准,这也必将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最终能够让每一个师生的获得感都得以提升。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