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因读写而美好·读《读书是最美好的事》

(2016-04-19 06:33:30)
标签:

读书

为何

读什么

如何读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潘裕民《读书是最美好的事》一书有感

生活因读写而美好·读《读书是最美好的事》 

因为阅读和写作,结识了一批喜欢读书的朋友,也经常获赠他们的最新作品,潘裕民所著的《读书是最美好的事》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当下很值得忧虑话题。大家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能够静下心来品味书香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了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国家正在推进立法,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推出这样的一部作品,提醒大家关注阅读,用心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为什么要读书?

今天为什么特别强调要读书,我想有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求知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求知欲,遇到一件新奇的事情、听到一则报道、看到一条新闻……总有想进一步一探究竟的意愿,而实现这种心愿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了。读书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可以让自己用很小的成本来洞悉一件事情的本源,不仅获得知识上的丰富,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从书中不难看出,潘裕民在唐诗宋词等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自己的求知欲望,而实现的路径就是读书了。

二是互动的需要。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三个最为原始的志趣,分别是维生、互动和创造。维持生命传宗接代是所有动物的原始本能,而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文化、新的规则,则是人所特有的本领。人在维生、创造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和世界、在和他人进行着对话和交流,通过这样的互动、信息的交换,来理解别人的想法,找到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

与谁互动?自然是那些有一定专长的大家和名家了。我们都知道,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要想让自己有所提升和进步,一定要和古往今来的大家、名家多交流多沟通,而实现这种互动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了。一个人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生苦短,不可能样样事情都能亲身去实践,通过读书、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和交流,来获取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经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以色列这个国家人口不多,但在最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所获得的诺贝尔奖的数目在全球各个国家遥遥领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国民从小所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他们一年人均60多本的阅读量,是我们的8倍之多。经由读书这一途径所推动的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给他们夯实了登高望远的基石。

三是丰富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丰盈,与是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否坚持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多让孩子读几本书,世界上就可能会少一批监狱,这样的话语有很多教育名家都阐述过。潘裕民说:“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读书与人的生活、与文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张大千曾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是有选择、有系统地读书。”

 

二、读什么样的书?

虽然现在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书籍出版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我国每年所出版的新书,要让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阅读,也是读不完的。书籍浩瀚无垠与人的精力有限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选择。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阅读呢?这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明白的,就像在黑板上讲的再天花乱坠也不能让你一下水就会游泳,要学会游泳就一定要在水中尝试一样,要学会选择书籍,先要喜欢上阅读,让自己坚持读起来。读上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就会体悟出相关出版社和一些作者的品味,拿起一本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判断出这本书的价值,明确是否有必要阅读了。

最近看新媒体,看到有一篇文章,谈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的事情,提醒成人不要总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来为孩子安排阅读,因为你自己喜欢的孩子不一定喜欢,孩子没有你的经历丰富,更没有你那么深厚的阅读体验,所以你感受很深的书籍,让他读起来可能毫无感觉、索然无味。我还是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就没有事情可做,我们可以很用心地营造阅读的氛围,为孩子的阅读搭设恰当的阶梯,帮助孩子拾级而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环境的营造,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和渴望,通过有意识的架设台阶,让孩子们逐渐走进经典,品味文化的盛宴。

阅读经典,是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的不二选择。周国平说:“读书要读大师或经典之作,之所以读经典,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留下的都是精华。”潘裕民在本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从《诗经》到秦汉文学、从唐诗到宋词、从《窦娥冤》到《红楼梦》、从屈原到苏轼,洋洋洒洒半部书的篇幅,让我这个理科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当然,经典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就文艺方面来说,还有一大批国外的文学名著和名家,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喜剧,从柏拉图到蒙田、伏尔泰;从科学方面来说,这样的名人名作就更多了,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霍金的黑洞理论,我们可以列举的事例太多太多;从教育学方面看,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现代教育的旗帜杜威,以及文化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布鲁纳以及他们的著作,都是教育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除了他们之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如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著作,以及今天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系列著作等等。另外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都有代表这一领域发展水平和阶段特征的经典著作,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学习和阅读。

经典阅读,需要平衡专注和面广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都有自己喜爱的阅读领域,完全应该在这个领域做深度的研究,研读与该领域相关的经典作品,读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但同时,也应不断拓展阅读的领域,多涉及其他领域的经典作品,厚实自己的精神底色。经典阅读,还需要协调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督促自己阅读经典作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又不能太过功利,要善于在无为的心境下展开阅读,让阅读本身变得更有趣味。

 

三、怎样去读书?

出于不同的目的去读书,其方法和路径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想就某一主题做一些研究,那就应该选择一组相关联的书籍,就你关心的问题展开深入仔细的阅读。我自己有时就做这种方式的阅读,每一个专题选择5本左右的书,然后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集中阅读。因为主题突出,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相关的问题,能引发自己很多的思考,能调动自己很多的前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

如果你想对某一位名家的某一代表性观点做研究,那就应该选择他最具特色的一本书作为研究的对象,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潘裕民在书中介绍了日本哲学家柳田谦一郎,他为了研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他的夫人为了庆贺他终于读明白这本书,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我不知道他具体阅读的细节,但我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以某一本书作为主要研读的目标,在研读的过程中,涉及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找其他书籍和杂志上的文章来寻求实证性的资料。看上去是在读一本书,其实所牵涉的相关书籍和文章还是非常丰富的。

在较多的情况下,我的阅读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将其作为生活的方式,成为每天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阅读是比较自在的,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致选书读书,但为了让自己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也给自己提一些要求,比如说每天都要坚持阅读,定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任务,每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想或体会,等等。这其中,坚持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坚持写相对困难。但“写”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写”,检查自己对所阅读的书籍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你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让文字在你的笔端或者在键盘的敲击下汩汩流淌;还有,“写”是在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与作者互动交流的平台,一个与更多的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要写出一篇被更多的人所认可的文章,除了自身的专业功底外,还需要换位思考,需要树立读者意识。这也是个人素养提升的重要渠道。

英国大学问家培根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我们读书做学问不要像蚂蚁那样只顾整天忙忙碌碌地储存,而不去做加工的功夫,也不要像蜘蛛那样整天只顾吐丝,而不注意汲取营养,而应该像蜜蜂那样既注重采集原料,同时也对原料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这段话很好地回答了怎样读书这个问题。

潘裕民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也是一个写作的能手。在不长的时间里,接连出版了几本著作,这本身就体现了“读”和“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内生关系。感谢潘老师的赠书,也祝潘老师今后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读书是最美好的事》  潘裕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6.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