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成长

标签:
读书反思修行成长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这篇文章也是在百度文库中读到的。是网名为“aiDL媛8”的博友于新学期开学前夕上传上来的。从文章中获知,这是一位“具有孩子气的”青年教师,也是一位很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就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完成的。
下面是他的这篇文章。
与学生一起成长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愿依旧怀着一颗“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心态,在教育的路上继续前行,在成长的路上与书相伴,正如“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通过读书,我发现许多困惑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然后不断反思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的作者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书中的第一篇便是《让学生喜欢的诀窍》,可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尤为重要的,书中介绍了三个小窍门分别是: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告诉我们,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可能因为自己的年龄还小,算是一个具有孩子气的老师,但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努力。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于老师说,遵循规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不越位。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课文读好。二是要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品味能力。而在上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存在“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本人文性的挖掘上,往往说多了,说深了,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识字写字便是重点,在以后还需多思考,遵循教育规律。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于老师不论什么时候面对学生,总是穿戴整整齐齐,从不随意;板书、批改书写认认真真,从不潦草;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自己一定也跟着写;犯了错误,不掩饰,不支吾,当面向学生认错;多才多艺等等。这些都是我应该向于老师学习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反思跟上阅读的脚步,实现快乐的修行之旅。
其次是《教学始于技巧》中“杜绝退出”这一技巧让我印象深刻,意思是: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之前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小片段,有时候在课堂提问中,遇到不愿作答或答不出来的学生,会由于赶教学进度等原因,往往没有再继续追问,而是另选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然而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让那些避免教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藏的空间,应该在他人给出正确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引申其他问题要求他继续回答。虽然是小细节上的问题,但如果我没有及时发现,最终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停下来,等等孩子”, 在课堂中,要让所有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相信孩子,并鼓励孩子。
“整个世界就像一棵故事树,每个人都有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是滋养心灵,获得成长力量的过程”。这段话出自《要善于讲故事》这篇文章里。其实故事可以滋养孩子的想象力,然而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来自父母和教师的真实声音,比手机电脑学习机等里面的声音听起来会美妙得多。所以看完这篇短文让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从这学期开始,我准备在班上举行“每日一故事”的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按照学号每天一人让孩子自己讲故事,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给了每个孩子上台展示的机会,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让孩子自己体会分享也是一种快乐。我会紧抓课堂前5分钟,让有趣的故事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每一个故事都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让孩子在故事的海洋里快乐遨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以上是我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获得的感悟,今后我将继续坚持,用心写就每一段成长的经历,用爱谱写教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