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2016-04-11 06:32:14)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箴言

教育思考

阅读力量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朱永新编《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一书有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实践者。他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教育观点,更善于找到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策略和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深受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永新先生从一线教师的需求出发,在自身阅读的基础上,摘选出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名句,汇编成这样的一本小书,还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成为教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之作,也是教师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简明读本。

 

一、学校的教育

学校,是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会与人交往并和谐共处、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要将这些事情做好,一方面,要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及其语法、各种图形和数字符号、公民社会和自然世界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等等;另一方面,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知道在真实的情境下该如何灵活应用这些符号系统。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孩子们充分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儿童、少年、青年按照自己的愿望(这种愿望当然需要培养)每天自由利用不少于五六个小时的课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关于发展素质和爱好、培养能力和志向的议论都不过是空谈而已。”回想我自己的小学求学经历,正处于文革期间,上课的课时并不多,也没有很多作业,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就这样,我还经常请假,跟着母亲去买菜,以便在收工之后吃上一个烧饼、喝上一碗汤。老师时不时就会把我叫过去,考一下我的数学,看我能够对答如流,也就随我去了。我经常想,我今天的很多兴趣爱好,包括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小学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有很大关系的。

今天的孩子,很显然就缺少这样的宽松环境和氛围。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最不能容忍的或许就是孩子的无所事事。要将孩子一整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的,心里才踏实。各种命令和要求,更是如影随风,时刻陪伴着孩子,让他们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麻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幸,就是教师的命令、指示、要求提得太多。如果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从教育者那里听到的总是命令,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受到束缚,而孩子们是多么不愿意受束缚啊!”

不光是精神世界受到束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被割断,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成了孩子们唯一追求的目标,而那些能够丰富他们精神世界的事情,因为和考试、和分数无关,被有意识地忽略掉。“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的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想想孩子们今天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再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话语,真是令人汗颜啊!

 

二、教师的教学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儿童对知识的渴求。”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对自己将要讲授的学习内容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研究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帮助孩子从已知走向未知,在发现学科知识奥秘的喜悦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的渴望。

要让课堂教学真正激发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下大功夫研究学生,研究学生认知特点,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学生的情感世界,努力构建师生之间温馨和谐的良好关系和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不仅是以知识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道德生活和智力生活、他对自己教育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的看法)融合的密切程度。”为什么一些教师观看了名师的课堂录像,研究了名师的教案,也尝试着用名师的教学流程来实施教学,但教下来总有南辕北辙之感,这与教师营造不出名师那样的文化场、自己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能充分融合都是有关系的。

孩子的学习是有规律的,他自身的成长也有相应的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规律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决不允许热衷于那些高效快速教学法,因为那些教学法是把儿童的头脑当做能够无限制地贮存信息的电子机器来使用的。儿童是有生命的东西,他的大脑是最精密、最柔嫩的器官,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和爱护它。”那些总希望追求教育的效率、总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大量的知识硬塞到孩子头脑中、还打着所谓的“高效”的名义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探索的人们,在实施你们的这些方案的时候,要多从规律的角度去思考一下。

60分合格,是教师衡量孩子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习是否过关的基本判断依据。但这样的合格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的明白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事学校工作30年,发现了一个依我看是重要的秘密——一个独特的教育规律:中、高年级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时没有把作为知识基础的基本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记忆中终生不忘。”一个孩子考试成绩60分,不用补考了,并不意味着他的学习就过关了。那不会做的40分题目所对应的知识点,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成为他后续学习的障碍。关于这一点,可汗也通过实证研究予以了充分的证明,并提出了精熟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原则——让孩子在核心的知识点上达到精熟水平,以保证其不成为后续学习的障碍。

 

三、精神的关照

孩子来到学校,最信赖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一个动作,教师的一句话儿,常常会让孩子兴奋半天、回味良久。“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而在孩子的校园生活中,时常发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冲突,往往就是由于教师不善于跟学生说话所引起的。有的时候,教师在说话的时候被没有向孩子发难的意图,但自己看上去很随意的一句话,或许孩子就会非常在乎,感觉是像锋利的刀子一般伤害到了自己,这是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的。

在班集体中,总有一些孩子在学习方面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也总有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很是吃力,教师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法让他们“开窍”。时间久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会感到很吃力,甚至都产生放弃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人的潜能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学生可能整整一年什么也学不懂学不会,但他学懂学会的时刻眼看就会到来。这种顿悟(指思想上的觉醒),这种蕴含在儿童意识里的内在精神力量,有一个渐进的积聚过程。而我们教师则要用信赖去促进这种力量的积聚。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急于求成和悲观失望。”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观察了大量学生的课堂表现之后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并非如我们常说的那种循序渐进,而是有一个“顿悟”的过程。看上去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长进,但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他还是有价值的,他是在不断地积蓄力量,并会在某个时间点上突然“开窍”。这需要教师具有非凡的耐力和坚定的信念。

让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给孩子创设游戏、童话、音乐、幻想,以及各类创作的机会,不断帮助孩子建立和真实世界的联系,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孩子对他的同学、朋友、母亲、父亲以及他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同胞的心境怎样都毫不关心,如果孩子不善于从别人的眼神中观察出他的心情怎样,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同时还说:“人的冷漠是危险可憎的,而孩子们的冷漠则是可怕的。我极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在童年就深切地亲身体验为别人的命运而忧虑的高尚情感,即使那些人可能离他很遥远,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的某个地方,或生活在100年前。这种情感是抵制冷漠情绪的有效手段,是医治冰霜之心这个苟且偷安心理的危险种子的良药。”

把离自己很远的人和事和自己建立起关联,让冷漠远离孩子而去,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要特别关心的。

 

四、阅读的力量

一个场所被称之为学校,其最核心的标志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按照这样的说法,看看我们今天的学校,有多少教师和学生能够每天花些时间进行阅读,有多少教师和孩子有时间喜爱书籍?师生们每天共同奋斗的这一场所,能称之为学校吗?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青少年把读书作为最大的享受,促使他们从小就开始藏书,并将之视为引以为豪的传家宝。生活证明,如果培养出的青年人酷爱读书,那么他不会在闲暇时因为无所事事而苦恼,更不会去追求无谓的消遣。”

这其中有几件事情需要特别强调一下:一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藏书、读书的习惯。这是家长的主要责任,但也是需要学校和教师竭力倡导的。“如果一个月中家庭藏书连一本也没有增加的话,那我就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如果苏霍姆林斯基还在,我们将会有多少家庭让他感到不安呢?二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能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的手段。”阅读不是语文教师的事情,每个学科都面临着阅读的需求,都需要引导学生的学科阅读。“没有阅读,师生之间就没有精神上的一致,教师也就无法了解学生的个性。”三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生活中心,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基地之一。儿童的许多兴趣在这里得到满足,激发幻想的火花往往在这里点燃。”学校的图书馆不能变成书籍的储藏室,而应成为孩子互动交流的场所,孩子精神世界提升的引擎。我们不要总是以学校里有多少藏书而骄傲,而应该为学校的图书有多大的流通量而欣喜。四是要确保孩子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学会富有表现力地、流畅地、自觉地阅读,要使儿童在阅读时不是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内容,他就需要在低年级的学习时期内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 (包括在学校和家里),至少花费2000个小时在默读上。”

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颇丰,话语朴实,从他的众多著作中挑选出若干条箴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的很多话语都可以看做箴言。同样地,从朱永新先生的挑选的这些箴言中在进行选择,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只能挂一漏万,从几个角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如果想有更多的了解,还是找来这本书阅读吧。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苏霍姆林斯基/ 朱永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