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舟》再次公演

标签:
东方之舟原创舞台剧高中学生艺术改革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自2月1日起,由虹口区高中生为主角,反映抗战期间上海人民与犹太人民深厚友谊的舞台剧《东方之舟》,在虹口区文体中心剧场举行第二轮公演。并连演5场,让我区的中小学生在寒假里享受了一次艺术大餐。
大家都在说要让孩子们过一个愉快的、有意义的假期,要做到这一点,为学生创设机会、搭建平台非常重要,这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虹口教育局历来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有接触艺术、欣赏艺术、体验艺术、创造艺术的契机,努力让艺术之花在绽放在孩子们的心田。从去年开始,结合高中学生课程教学以及招生考试改革的推进,我们着力建构区本课程,从区级层面为学生搭建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平台,鼓励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由学生主演大型舞台剧,就是其中的一个平台。
二战期间,2万多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躲过了法西斯的迫害。原创舞台剧《东方之舟》将观众带回到了1939年的虹口弄堂,再现了这段感人的历史。该剧演员全部为虹口区的高中生,来自区内11所高中。不仅是演员,剧场的场记、道具、宣传、海报与服装设计等,也都是由学生演员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担任。他们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排练,得到了戏剧表演、艺术审美、人文素养等全方位锻炼。
要把这批从未在舞台上表演过的学生组织起来,在短短的时间里排练出一整台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有太多的困难需要克服。第一关是让这11所学校挑选出来的学生演员成为一个集体;第二关是让大家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有人愿意跑龙套,甘心情愿地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而不是尽想着当主角;第三关是走出男女交往的心理障碍,根据剧情的需要,能够很自然地拉起手,甚至拥抱在一起;第四关是完成一个个分剧本台词、走台等的设计,并将其合为一部完整的戏剧;第五关是坚持,在看着相互之间比较笨拙的排演的过程中,能够坚信一定可以演出一部精彩的戏剧……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编剧叶良骏老师写了多篇文章回顾孩子们排演这部戏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我读了很受感动。现从其中摘选两段和大家共享:
贝克和哈娜(哈娜是本戏的主角,贝克是她的叔叔)相认,应该是戏的一个高潮,两人相拥而泣,此时无声胜有声。但这两人来自不同的学校,本来不认识,少男少女又没有拥抱的经验,结果,你演你的,他演他的,相拥而无交流,怎么看怎么别扭。我们一次次地讲换位思考,你是叔叔,她是侄女,不是男生女生。哈娜倚在贝克胸前,又喜又悲,贝克抱住侄女是又痛又惊,情感要呼应。两人的合作,首先应忘了本色,然后进入角色,再后是亲人生死之后的欣慰、痛楚、百感交集。一次次地教、启发,终于良好的合作氛围产生了气场,一声“贝克叔叔”叫得全场动容。
一个女生,二胡拉得很好,形象不错,我们本来想让她演“大凤”,但发现她满口牙齿矫正器,银光闪闪,没法演。后选定的“大凤”对二胡一窍不通,连弓也不会拿,剧中有几次要拉二胡,怎么办?我请这女生当“小先生”,教“大凤”拉二胡。女生没演成“大凤”,心里本来就有气,还要她教一个二胡白丁,这么难的事,当然不乐意做。我找她谈话,讲了合作的重要性。你不能演“大凤”,我们又无法安排你上台拉二胡,你这特长不是浪费了?现在你当老师,指导她指法,你比角色还“牛”!她会模拟拉二胡了,你功不可没,比你自己上台拉还神气。我还答应她在说明书上写她当指导。一次次地鼓励,两人合作得不错。后来我们在说明书上特意放了张两人教学二胡的照片,两人都很开心。
虹口区高中的这些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地进入角色的。从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到饰演角色是一次次的挫败感,从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主角到甘愿帮助主角把角色扮演好,从对戏剧演出一窍不通到逐渐了解其中的窍门,从平时除了学习之外很少做家务到在剧组里承担多样的任务,自己制作道具、设计宣传海报、设计演出服装、参与戏剧导演……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一箩筐。
我在这次公演期间,再次观看了同学们的精彩演出,禁不住留下了热泪。这是感动的泪水,也是欣喜的泪水,我为同学们能够为大家奉献如此高质量的戏剧而感动,更为孩子们的成长而高兴。“选修一门戏剧课程、学会一项戏剧技能、观摩一场戏剧演出、参与一次戏剧排练、推出一部学生演出的新戏”,我们将在这些方面继续深入实践,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创新之路,不断丰富学生对艺术的体验,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