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工作交流
(2016-02-04 06:30:51)
标签:
对口支援教育扶贫各方保障项目跟进ppl |
分类: 会议纪要 |
2月2日上午,虹口区召开对口支援与社会救助工作会议,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区援助贫困地区以及本地困难家庭和人员方面所取得的工作,并对“十三五”期间的工作进行部署。区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此项工作的三位区委常委参加本次会议。
根据会议的安排,由我代表教育局在会上交流“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对口支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下面是大会交流的主要内容。
肩负一项使命 勇担一种责任
务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在区委、区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教委的具体指导下,虹口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促进受援地区教育发展为己任,认真扎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一、充分认识对口支援的重大意义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落实。作为国家扶贫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扶贫,更是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教育支持,智力援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区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教师充分认识对口支援的重要性,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精神,不断探索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和方法,自觉担当起教育扶贫这一重要职责。
二、不断加大对对口支援的保障力度
1.组织保障。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基点,积极推动教育帮扶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召集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协调、部署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增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不断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动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2.编制保障。根据市教委有关对口支教工作的要求,区内有对口支教任务的学校,挑选师德表现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骨干教师支教,确保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区教育局则对参与对口支援的学校,在每年的编制核定工作中按实际派出支教人数给予编制认可,从而使派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受影响。
3.经费保障。在加大对对口支援资金投入的同时,区教育局还依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在保证在职支教人员享受各派出学校同类人员的各项福利待遇的同时,“十二五”期间,每位支教人员每年支教补贴从28800元逐步提高到69400元。在绩效工资方案制定过程中,对承担内地西藏班的复兴高级中学和承担果洛藏族班的南湖职业学校相关教职员工还发放特殊岗位津贴,每年合计投入60万,全部纳入绩效总量。
三、主动落实对口支援的实事项目
1.定向为云南山瑶族学生捐资助学
为加强与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金光集团所属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出资定向援助云南省富宁县山瑶族学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环境,此项专款由虹口教育基金会托管,区教育工会受教育基金会委托,负责与受助方联络,落实具体援助项目。援助活动自2010年启动至今,先后向富宁县所属学校捐赠七次,参与援建和支助项目10个,总计援助资金达100万元,惠及当地数千学生。帮扶项目涉及营养早餐、校服、棉被寝具、书包文具、教学设备等,并设立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山瑶族学生。这些援助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山瑶族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组建专家团赴玛沁县开展培训讲课活动
根据《2014年上海市为对口支援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项目资金安排方案》,虹口区组织教育专家团于2014年7月中旬赴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开展为期七天的培训讲课活动。专通过专题讲座、教学示范、听课点评、研讨交流等形式,将虹口区优良的文化传统,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带到玛沁县,与当地的广大教师分享,并以详实的案例结合最前沿的教育策略为当地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受到当地教师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讲课活动,增进了两个不同地域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了两地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3.承接玛沁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工作
受虹口区政府委托,长青学校承接了青海果洛州玛沁县中小学后备干部与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培训3批,参培的干部、教师共10人次。长青学校成立了培训团队,校长领衔,为每个参培学员精心设计了《培训手册》,记录培训的过程、内容、收获和感悟。通过工作交流、课堂观摩、问题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帮助玛沁县中小学参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参培后备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使他们在宏观上把握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理论上追踪教育科学的学术前沿新动态,在实践中引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为其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实践并重、教学科研并举的学校教育管理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做好青海果洛民族班教育管理工作
2012年,30名来自青海果洛的扎西和卓玛来到我区南湖职校就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制3年。学校高度重视,加大保障力度,成立了民族班,组建了民族班学生实习工作小组。为完成民族班实习任务,学校整合招生就业办、政教处、教务处,全方位关心学生,主动向实习单位宣传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为民族班学生实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学生回果洛实习时,学校派出实习工作小组赴果洛指导督查。
学校还安排学生在上海旅游培训中心进行培训,让学生体验从策划线路到组团带团出游的全过程旅游管理实践。同时学校为民族班学生搭建如为老服务、音乐剧表演、复活节等各种实践活动平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经过3年的学习成长,民族班学生能流利地用普通话交流,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5.开展复兴高级中学西藏班教育探索
从2003年开始,我区复兴高级中学就开始对民族教育的探索,先后接纳多批西藏班学生在沪就读。
为了保障民族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把握民族教育政策方向,复兴高中组建了精干的队伍负责西藏班教育教学。对西藏班实行双班主任制,每个年级除了集中班的班主任以外,还配备了散插班的专职班主任,类似于专职辅导员,负责西藏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事宜。为了使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学校在平时的历史课和政治课中着重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促进汉藏学生的交流,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宿舍,引导两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针对西藏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学校专门设计了教材、教案;针对民族学生的特殊性,设计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其心智健康成长。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班学生的成绩取得了明显进步,综合素养也有了显著提高。
6.扩大国家“指南针计划”项目辐射面
在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召开的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建设项目现场会上,区教育局与西藏日喀则教育局签订了共建协议,促进上海与西藏两地教育资源的交流,把藏文化课程内容融入“指南针计划”课程体系,为日喀则地区带去印刷、装帧和扎染三大项目,并帮助当地建设中国古代印刷体验室和中国古代扎染体验室两大主题体验教室。教育局还协调资金50万元用于主题体验教室的建设、设备购买、日常运作、专家指导和教师培训等。先后派出两批5人次赴日喀则进行场地规划、建设和布置,并对当地教师进行了“指南针计划”课程的示范教学和专业培训。 2015年8月7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率团赴西藏日喀则学习考察,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我区援建的专项体验教室,肯定了“指南针计划”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指南针计划”援藏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启动实施,我们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按照市、区两级政府的统一安排,抓紧制定教育扶贫发展规划,全力以赴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对口支援的重点领域、攻坚方向进一步清晰目标、明确思路、创新举措,为对口支援做出新贡献。通过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