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两点建议

(2016-01-12 06:27:45)
标签:

创新人才

高校国家化

全球创新中心

培养模式

ppl

分类: 教育漫谈

为深入研讨全球科创中心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管理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人才特质、要素,并进一步探讨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化科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市委统战部、市教委、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组织进行《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需匹配的教育国际化研究》课题的重点调研。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调研,通过理论分析、制度比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配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课题报告。16日下午,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在市委统战部举行的本课题的评审会,在会上聆听了几位上海市顶级教育专家对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等教育国家化的真知灼见,受益匪浅。根据课题组的要求,我也在会上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谈了两点建议,要点如下。

 

我提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高校的研究氛围。有关研究氛围的营造,本课题在多个方面都已经提到了,是否可以再把它梳理一下?

我想到亚里士多德讲的一句话,他说科学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闲暇,第二个是自由,第三个是好奇心,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了,科学自然就产生了。学校层面要有一个比较闲暇的空间,比方说大学的排名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要被搞的这么激烈,教师是不是可以不要每年都受论文的评审所累,受到要发几篇论文才能晋升等等方面的限制,给他们提供一个闲暇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自由,从学校层面来说就是办学自主权,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学校的《章程》建设,通过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实施,把学校的自主管理落到实处,推动学校真正的实现自主办学,学校的校长要有办学的自主权,而不仅仅是做政府的CEO。对于教师来说自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可以在他的专业发展方向上有自己的想法,学校能够有非常宽容的态度,即使他十年不发表一篇文章也能够在学校里面很好的生活,很好地立足。一些诺贝尔级别的获奖成果就是这样,专注于一件事情潜心去研究,五年十年之间没有一篇文章,出来的成果都是世界级的。创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自由的氛围很难见到成效。好奇心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到了高校以后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好奇心,他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身心疲惫,到了高校以后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是放松。怎么让一批教师,特别是高校的教师充满好奇的去做科学探索的事情,同时引领一批青年才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充满好奇心地开展探索,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一个任务,任重而道远。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从制度层面、队伍建设层面、学校发展层面都需要想明白。

第二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对当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路径做一些比较分析,看怎样的培养路径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是关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大学提出了这样的人才培养思路:从本科到硕士到研究生到博士、博士后、博士流动站,是一个贯通式的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很美,但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培养,等到自己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诺贝尔获奖者做出发明或者发现时的平均年龄大概是28岁左右,如果一个人三十多岁了还在学校里培养,可以已经错过了发明发现的最佳时间和黄金期,等培养好了再让他去搞什么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们的课程建设,与整个大学课程的架构,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需要做深层次的探讨,要研究到底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是有价值。

二是关于孵化基地的建设。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大学和创新基地的融合,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斯坦福的硅谷。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一些新的创新创业形态出现,比如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硅巷”模式。“硅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园区,没有固定的边界,很多租不起独立房屋的创业家利用创新的合作空间工作,也从中找寻潜在合作伙伴。因为周边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支撑,“硅巷”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上海的高校周围也已经启动,有很多具体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会有哪些益处?应该通过对比做一些研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路径,这样可能会使我们这个课题的建议更加有针对性一些。

三是大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刚才课题组的黄组长提出要思考大学和中学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市教委几年前就提出要在高中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举办创新实验班,通过实验班的建设来推进和大学的对接,这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当然,从总体上看,中学和大学对接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大学怎么来引领高中教育的发展,怎么在和高中教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长和进步,我们的办法是不是很多。现在所做的就是建几个创新实验室,让中学生去玩一玩、体验一下,但深度的、与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相关联的真研究还很不够。美国的中学生可以做出真正的卫星,并发射上天,可以做出真正的潜艇,在水中下潜,他们的学习是真正和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在这些方面我们走的步伐还是非常小。

关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一直这样想,要到高中以上,要到大学才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如果幼儿园、小学、初中这些学段里的孩子的创新的潜质不能很好加以呵护的话,上学的时间越长,他就成了越来越听话的“乖孩子”,唯命是从,听从命令和权威,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可能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当然我们今天课题的讨论重点是高校与创新人才的关系,但与此最紧密的联系就是高中阶段,我们要思考怎样把高中和大学衔接好,让孩子们通过在高中更好的发展,来促进其在大学成长、成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