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边的榜样·读《滋润上海》

(2016-01-11 06:30:13)
标签:

上海教育人物

关注学生

走向卓越

创造教育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王厥轩《滋润上海》一书有感

身边的榜样·读《滋润上海》 

王厥轩长期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工作,退休前担任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对上海的基础教育有很深的感情,与基础教育的诸多领军人物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退休之后他致力于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画像”,通过整理他们的成长经历、主要工作业绩、教育改革的思想根源等,为他们的精彩人生留下浓重的一笔,也为后人了解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佐证。《滋润上海》就是他“素描”系列中的第二本。这本书主要以当下仍活跃在教改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为对象,如仇忠海、刘京海、张人利、何金娣、胡卫等等,读起来非常亲切。

书中不少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我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再重复罗列。仅从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几个方面谈自己的一些读后感想。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句话说起来非常简单,朗朗上口,但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以学科逻辑为核心,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最为关心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逻辑关系,但很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我们关注的还是“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在上海,从学生学习的逻辑来建构课堂教学,并在学校层面开展实践和探索,做得比较成熟的应该是段力佩领衔的育才中学了。1979年,段力佩发表《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就学生的学习,段力佩提出要先学后教,“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把“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突出“议”是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教与学、师生之间多元的对话是课堂的精髓所在;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如在茶馆中那样“七嘴八舌”,教师要“有领导的”加以点拨。

静安附校的张人利校长传承了段力佩以学生的学为逻辑来构建课堂教学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提出“后茶馆式”的教学主张。他的“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段力佩“茶馆式”教学的两个精髓,即以学生的学习为结构的课堂教学逻辑,以“议”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精髓,在此基础上,他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段力佩的教育实践:一是丰富教学方式,从“书中学”进一步拓展到“做中学”;二是读、议、练、讲在学生学习中的顺序、方式、时间分配等更加灵活;三是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服务与学生的全面成长。

“后茶馆式”对教师的教学环节提出了要求:先有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揭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来答疑解惑。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是知道的,或者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来获得,这些知识就不需要在课堂上讲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把讲课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完整、不出现科学性错误等作为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关心学生是否有所获,学生的困惑是否得到解决。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必须要给他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总是按照学科的逻辑来思考教学,必然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每一个知识点的解释等方面来,当学生已经懂得但还要配合着老师、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学习的时候,他们学习的热情是很难调动起来的。时间长了,课堂的气氛自然就沉闷起来了,学生听课过程中开小差也就成了常态了。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绝不仅仅是还一个口号这样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首先从观念上认同,在行动上跟进。好在,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人先走一步,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虚心学习的态度和改变现状的决心。

 

二、从普通走向卓越

在《滋润上海》这本书中,有两个校长很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一位是仇忠海, 刘京海。这两个“海”,很能体现上海的特色呢。

先说仇忠海。七宝中学之所以在上海滩有很好的声誉,就是因为仇忠海。20年前的七宝中学,虽说是上海市重点中学,但整体教育质量并不突出,更没有今天这样的美誉度。仇忠海到任后,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做了全方位的改造,还通过办民办学校、招收新疆班等举措,不断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其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区政府等大力支持下,仇忠海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通过输血的方式为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般来讲,有才能的教师个性往往比较强,一批个性强的教师汇聚在一所学校里,很容易产生内耗,反而不容易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仇忠海采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举措,来防止这样的境况出现。一是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个教师,让大家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教师家庭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学校都会主动关心,并帮着解决;教师的孩子上学,学校一一帮忙安置,让教师能够有安心于工作之中,就连教师或者家属因病住院,学校也会帮着联系医院、请最好的医生帮助诊疗;二是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而且形成了多个模块的系列培训课程,既注重学科专业的培训,又注重通识教育的开展;三是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师文化的建设,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友谊,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当一个个教师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在经营的时候,学校的教育质量自然就会稳步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会更加鲜明。仇忠海用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再说刘京海。2009年,上海市第一次参加OECD的“PISA”测试,就取得了全球第一的优异成绩。在OECD的官方网站上,选取了刘京海和闸北八中,作为上海经验的代表介绍给世界各国。刘京海和他的“成功教育”由此被世界各国所关注。

之所以会选择闸北八中,是因为这所学校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公办学校,依据划片招收辖区内的所有学生,生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成绩困难的学生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刘京海和他的团队认为,学习困难并不是天生的,学生之所以出现学习困难,都是因为经历了一个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他们看到不到希望,于是开始自暴自弃。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京海和他的团队提出要实施“成功教育”,并在“成功教育”的教理念、方法、教育的阶段、教育要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这其中,成功教育的“三个阶段”很有意义:第一阶段是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就像大人扶着小孩走一样;第二阶段是教书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成功,还比是大人让孩子自己走,必要的时候扶持一把;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争取成功,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走路。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与虹口区进行的“分层递进教学”实践是在同一时间开展的两项课题研究,这两项研究针对的都是中招政策调整后因为划片招生所带来的学生生源状况的巨大差异,只不过“成功教育”直接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校园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分层递进教学”则通过让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来适应不同学生的成长。这两项研究异曲同工,而且都从课题研究本身拓展出去,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也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范式、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

 

三、从知识传授到教育创造

叶澜老师说:“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这句话真是击中了当下教育的要害。

学校的生活、孩子在校园里每天的生活,都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他们不仅创造今天的生活,也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基调。教育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发展的创造,这生命的发展,不光是指学生,也包括教师。人之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有三件志趣,分别是维生、互动和创造。维生是人的本能,互动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技能,而创造,既是个性生命力量的彰显,也是社会发展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教育要彰显创造的特质,首先必须明确人的创新潜质是由哪几方面的要素组成的。黄武雄认为,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体辨认事物的本领,也就是用综合的方式看待事物的本领;二是无畏无休的体验,没有自己真切的体验,是很难有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的,而这种态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没有偏见。不会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也不会将社会上的各种工种分出高下来。学校教育其实并不需要搞很多花样,来表明自己是关心创造的,只需要呵护孩子们的上述创造潜质,让其有自由生长的时空就够了。

叶澜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仔细观察自己家门口的一棵白玉兰树,发现在叶子刚刚开始泛黄的时候,花蕾已经在孕育了。叶老师说,她突然领悟到,白玉兰的花,像梅花一样也经历冬季的风霜雪雨,凡春日绽放的花朵都经历过冬的严寒,这就是生命!我觉得叶老师在讲这白玉兰花的过程,也是在思考自己的生命世界,这就是生命成长的历程,也是创造新的、幸福生活的历程。我们的教育,要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境界吗?

 

《滋润上海:素描第一线校长、教师》  王厥轩/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