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一)

标签:
教师教育论坛采访报道阅读写作生活方式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教师教育论坛》杂志的编辑和副主编,于去年10月份来上海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采访的内容以“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为题刊登在该杂志2015年第12期上,并荣幸地成为该期的首篇文章。文章比较长,现分几次和大家进行分享。
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访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本刊记者□谢先成
【编者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一大批中小学校积极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主动寻求自身的变革与瓶颈突破。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教师,理应走在时代的前沿,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皆证明,阅读和写作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从特级教师到地方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坚持阅读与写作长达十余年,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期“人物访谈”栏目特赴上海采访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希望以此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经验借鉴和学习指导,在促进专业发展和提升综合素养上,为大家带来有益的帮助。
记者:常局长,您好!据我们了解,您从2006年便开始在网上撰写教育博客,时至今日,已有近10个年头。作为教育部门的管理者,您为何要坚持阅读与写作?这与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相冲突?您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特别重视,或者曾经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教师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
常生龙:首先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杂志对我的关注和厚爱。
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因人而异,但有一些共性的东西,阅读和写作就是其中之一。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未来是难与预测的,我们该如何去做?看来仅仅教给学生各种知识是不够的,很多知识在学生还没有离开校门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读书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当他们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能够借助阅读和写作,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我自己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之初,也没有预料到教育发展的诸多新形势。正是广泛的阅读和不间断的写作,让我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丰富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提升了我的教育管理能力,这就是我坚持阅读和写作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用在阅读和写作上也是很妥帖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教师自己树立榜样的;培养教师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也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树立榜样的。我始终坚信,教师自己不阅读,培养不出会阅读的学生。也正因为如此,我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读书评论,在理解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能创新的地方很少。每当遇到教学上的困惑、管理上的迷茫时,只要我们善于阅读,就会发现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过探索,而且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坚持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在找寻教育的本源和智慧,这和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仅没有矛盾和冲突,反过来还会很好地促进本职工作。
或许是因为我特别喜爱读书,我会在各种场合向教师们介绍书籍,和大家畅谈读书的苦与乐,并借助“读书俱乐部”等途径向大家推送书目。我从来不强制教师一定要读某本书,因为“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个人没有读书的愿望,外界再怎么要求也是没有用的。但我非常注重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用自身的坚持和行动来感动身边的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人,激励更多的人们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从这些年的实际运作情况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记者: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像语文、历史等文科老师一般比较能“说”和能“写”,相对而言,诸如物理、数学等理科老师则不太擅长写作,也没有兴趣坚持读书和思考。请问常局长,您赞成这种观点吗?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常生龙:当我们走进理科教师的课堂,听一听他们“激情澎湃、挥洒自如”的讲学,就会明白理科教师也是非常能“说”的。从“说”的角度看,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在“写”的方面,文科教师确实比较有优势,特别是在教师出版的学科著作中,文科教师所占的比例明显偏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理科教师在“写”的方面给人感觉有劣势呢?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科教师在大学求学期间,大都经历了规范的写作、演讲等课程的训练,有很多的作业甚至毕业论文,考查的都是他们“写”的水平;而理科教师在大学求学期间,写作方面的训练却相对较少。当走上工作岗位后,课程对一个人的影响逐渐显现了出来。
二是理科教师不大注重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我在大学期间,是系学生会的宣传委员,其中一项职责就是给广播站投稿,后来还成为广播站的站长。这些看上去与专业学习完全不搭界的活动,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订阅了当时所有的与物理学科相关的杂志,在向专家、一线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尝试着写一些文章并投稿,但却“屡投不中”。一直坚持了7年,才有一家杂志社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理科教师既然会“说”,“写”就不能算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关键还是在于要勤动手并做到坚持不懈。有些理科教师自身有一些潜意识,认为自己不如文科教师在写作上文笔流畅,每每遇到需要书面表达的任务时,就主动让给文科教师,这样既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也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读多了,自己的肚子里才会有货,在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也不会感到语言干瘪、缺少灵性。
每一个教师都是表达者,理科教师同样具有写出好文章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去激发。在引导教师特别是理科教师阅读和写作方面,学校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前些年我到一所初级中学担任校长,学校的科研室主任告诉我,校刊每学期出一期都很困难,老师们不知道写什么好。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先从数学教研组进行试验,请他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开设一节公开课:即先由一位教师主备课,并让其他教师也备同一节课,然后组织大家共同讨论,将争议的地方、达成共识的部分全都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修改;之后,大家再对修改稿进行讨论,并请教研员一道参加,发挥其专业上的引领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邀请更多的专家与教师一起来磨课,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则是该教师面向全区展示公开课。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当多的讨论,都有教案变化的原因记录以及改进的依据,当这节课上完之后,教研组特别是授课教师整理出来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多达6-7万字,让他们自己都大感意外。
教师的“说”和“写”,只要不游离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之外,本身是没有多少难度的。“写”多了,教师自然会拓展“写”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