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最美风景一次次地邂逅

标签:
秋日情思读书修行教育改变学生改变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博友“秋日情思”,是天津中学的老师,我们通过网络相识,并建立起非常友好的关系。他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经常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对教育有深厚的情节,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刚出版不久,他就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并写了下自己的书评。非常感谢他对这篇小书的关注。
阅读,与最美风景一次次地邂逅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的常生龙属于很难得的大宝石型读者。他不但在阅读中得到好处,还能写出读后感并发在博客上,把这个好处传播出去,让读者也受益。博客二百多万的点击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一次看常生龙的博客是2009年11月21日。他的博客名字是pplong,阅读的第一篇博文是《教育叙事:“上访”的故事》。我留下第一次评论是:“有的教师的行为,做出时丝毫不考虑后果。学生的厌学,我们教师也有责任啊”。收到第一条回复是:“是啊,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麻烦”。从此,我们经常互相光临博客,留言回复,成为没有见面的读书好博友。常生龙的每一篇读后感,我都是要读的,有的还收藏起来。
近日,收到源创图书李玲编辑寄来的常生龙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是一本以“教育”为核心、以“教改、学校、课堂、学生”为关键词的读书评论精选集。
教育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芬兰为何能在全球教育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功?作者从《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什么》中为我们提炼出芬兰教育成功之秘密。
芬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坚持“见贤思齐”,学习和借鉴他国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但又不照搬照抄,而是依据自身国度的文化传统,选择了一条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运动完全不同的由底层而生、由上层掌舵的专业与民主之路。之所以最终取得了成功,是因为芬兰不推崇标准化的教育,而是突出量身定做的教育和学习;鼓励各地和各校自行构思达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方式,为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于核心科目的学习,更关注人格、道德特质、创意、知识与技能的全方位发展,发展出深邃、广泛且平等的教学风格;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鼓励以学校和教师为基础,协助寻找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教学领导与学习之中的冒险创新精神;尊重本土既有的教育政策,关注政策前后的连贯一致性;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建立起责任与信任文化,看重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能力,相信他们可以做出对学生最好的选择。
教育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教的愈少,学的愈多。考的愈少,学的愈多。愈是多元,愈显平等。
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为努力、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进入学校,本应是变得更有智慧,可为何变笨?作者从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因为,学校课程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课堂教学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学习上的麻烦,作业测验给学生带来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学管理让学生时常感到恐惧和胆怯。
要想让孩子更有智慧,喜欢学习,我们就要找寻真正的起点。
教师要谨慎判断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是不要让他们变笨。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要最大限度地在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给孩子自由。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要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中学到的所有原则和法则,都是可以用现实生活来验证的。尽量让孩子来选择学习任务,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如果学习任务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他就会去承担相关责任。相信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学校改变了,课堂就会改变了:孩子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
孩子生来就是热爱学习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并没有保持住自己早先那种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反而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好不容易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是将学习置于脑后,有不少人整年都不会再去读一本书。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学习热情的消退?
作者从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中找到了根源。
教与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与学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只强调其中的部分要素,而忽略了其他要素,都会导致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说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会导致自主学习流于形式;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满堂灌的现象发生;只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忽视现实生活的意义,会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只强调环境建设、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会导致目中无人的教育产生。
当各要素之间关系和谐的时候,学习就会自动发生,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而让学生敞开身心的前提,是教室生活环境所构筑起来的基本的信赖关系。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人,就是教师。佐藤学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上比言语还要基本。在教室里,只需感受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知道其教学的成败。那些在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的教师身边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课堂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唤醒了孩子的内在力量,孩子们找回了向学之心。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籍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有时候会感慨自己的运气好,总能在关键时候读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其实也不算运气,就像我们外出旅游希望看到最美的景色一样,只要愿意付诸行动,一般还是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的。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重读这些作者从自己500多篇读后感中精选出来的文章,我更加发现作者本身就是“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最佳践行者。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做一名真正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