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陷阱

标签:
评价感情色彩当事者意图各方参与ppl |
分类: 教育故事 |
昨天的博文中,谈到了评课之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今天就这个问题再做一些展开的讨论。
还是先说一个故事吧。
一对情侣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男生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卖花,走过去将这个小姑娘手里的一束花全部买了下来,送给自己的女朋友。对此,小姑娘非常感激,认为该男士是一个好心人,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自己。男生的女朋友也很感动,认为她的朋友很有爱心,愿意为自己付出一切,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街头的旁观者则认为,这个男生是显摆,钱多烧的没地方花了……
大家看到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不同人所做出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在对某事进行评价的时候,都在不断地调动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储备,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融入其中,由此而做出的评价,自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
第一,评价常常带有评论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姑娘对男生的评价、女朋友的评价以及路人的评价,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所做出的评判,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得出的评价也就不一样。
对一位教师的课进行评价,专家固然会针对老师上课中的某些环节展开讨论,但他所讲述的核心观点,一定是自己过去已经成型的,或者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的。如果有几个专家进行评课,每个专家都从自己的视野出发做出一番评价,要让授课者学习借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授课者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虽然在听的时候感到有些道理,但想真正落到实处时,就会发现困难重重。
第二,所有的评价都不一定能反映当事者的意图。
在上述这个故事中,男生自己是如何想的,是否与三个评价者的某一种相类似?故事没有交代,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男生当时做出这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诠释版本。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事例还是很常见的。教师们喜欢将某一名家的一篇文章、一段话作为练习或者考试的素材,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特别是挖掘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常常让原作者大跌眼镜,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这样思考过!
从这件事情延伸出去,我们所设计的各种评价,旨在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做出评判,并作为学生升学、成长的依据。问题是,这些评价当事人是否认可,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状况呢?
第三,评价要有规则,更需要多方参与
我昨天的博文中提出,要对一个老师的授课进行评价,课前一定要先听听老师自己对这节课是如何构思的,他希望大家关注课的哪些方面,希望大家就那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自己指点迷津。这实际上就在提醒我们,要制定评课的规则,不管你是专家还是普通的教师,都不能够信口开河,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授课者的角度去体会课堂,感受课堂上师生学习的点点滴滴。
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让被评价者参与其中,一块讨论。当事人的观点充分表达之后,评价者才有可能更加理解当事人的意图,评价的有效性才可能进一步提升。不仅对教师的评课如此,所有涉及评价的事情,都应该广开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