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这样成长的·读《做一个大写的教师》

标签:
薛法根成长之路大道从简内驱力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薛法根《做一个大写的教师》一书有感
从教十年就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不说绝无仅有,至少是凤毛麟角,薛法根就是这样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初中毕业之后考取中师,然后又保送无锡师范大专班,1988年被分配到吴江市的盛泽实验小学任教,一直坚守在这所学校里。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校长。
成长三步曲:模仿、借鉴、创新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总会经历各种磕磕绊绊。面对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该有怎样的态度呢?薛法根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大家很多启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教育改革在苏州渐渐起步。盛泽实验小学抢得先机,拉开了江苏省重点课题“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序幕。在课题开题暨江浙沪两省一市小学整体改革会议上,学校安排了仅有两年教龄的薛法根,为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同行上了一堂现场作文写作公开课。为此,薛法根踌躇满志,还几次到外地取经,精心准备了《织女塑像》一课,期望在引导学生观察三座织女的塑像,由学生展开想象,创编出一个故事来。没想到平时伶牙俐齿的学生在这节公开课上却“呆若木鸡”,把自己给晾在了讲台上。课上砸了!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作文教学出了问题,就要在作文教学上站起来。薛法根找来了贾志敏老师的三盘素描作文的教学录像,其中有20节作文课,他“霸占”了家里的电视机,如饥似渴地观看着这些录像,一招一式地模仿,学习贾老师如何上课、如何点评,学习贾老师如何开导、如何鼓励学生。一段时间里,薛法根的爱人不得不到邻居家里去“蹭”电视看。
从刚开始模仿时的不自然,到后来渐入佳境,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了,本来垂着头的学生眼睛闪光了,薛法根自己的课堂语言也变得幽默、睿智、生动起来了。就这样模仿了有三年的时间,薛法根所做的《奇妙的魔术》示范课,在小学语文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仅仅是模仿贾志敏的作文,在这期间,他还认真学习陶行知、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反复钻研斯霞、李吉林、丁有宽、贾志敏等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教学经验,还完成了苏州大学中文系本科进修课程。在进修和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教学最可贵的是要有自己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模仿。薛法根逐渐从模仿走向融合,从融合走向借鉴和创新,走出了一条找回自我的道路。
薛法根注重向小语界优秀教师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更重视从教育心理学以及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在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从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以“词串识记、复述表演、情境写话”为特征组块教学模式。三大教学板块清晰明了、简约大气,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所谓模式,应该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教学结构的活动框架,是一种活动的程序。学科的特点不同,所采取的程序和活动框架肯定不同,因此模式一定不可能是单一的。即使是语文学科,作文课的教学与阅读课的教学,也会有绝大的差异,模式也不可能相同。现在对教学模式褒贬不一,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把一种模式说得太过神奇,包打天下。这几年在这方面操作的人和媒体很多;二是模式太多太滥,有人统计说当下被专业媒体介绍过的各种模式大约有近7000种左右。薛法根所创造的这种“组块教学模式”虽然已经有了十五六年的时间,他自己并不觉得已经成熟,依然不断在实践和完善之中,而且非常可喜的是,他自己始终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地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在丰富和完善。祝愿他的教学模式能够被更多的小学语文老师所认可、所运用。
教学信念:大道从简
我曾专注过教学目标的研究,看到过不少教学撰写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表述,每一个维度三到四个目标,合在一起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高大十多个。我很惊讶,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实现如此多的目标吗?
目标是教学的主宰。它既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一堂课的归宿。它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能够做的事情其实很少,不可能面面俱到,让这节课“承载”过多的使命。把所有的要求都放在一节课中来实现,不仅没有可能,而且还容易喧宾夺主,让课堂一头雾水,模糊一片。师生下的功夫不小,但收获有限。
薛法根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他强调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大道从简,凸显出一种简约之美。教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种简约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要简明。每节课只要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够了。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就必须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有清晰的认识,知道什么任务在什么阶段、什么时候让学生做去完成,会更加有效。总体上把握清楚了,任务的分解就会具体,每节课的落实就可能到位。
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每节课的时长是一定的,学生的学习精力更是有限的,把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值得教师反复斟酌,那些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三是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当学生已经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时,就没有必要再生搬硬套出一些问题、一些环节,来打乱学生的学习思路,去迎合所谓的“教改要求”。倒是学生在写作、朗读等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困难点,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
四是教学方法要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
大道从简的背后,是薛法根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薛法根的教学是在流淌了无尽的汗水、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之后才形成的一种教学风格。
工作十年就成为特级教师,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怎样对得起特级教师这一荣誉称号,怎样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有更大的作为,怎样协调教学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给他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他坚持在一线上课,但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充裕的时间,只能在课堂40分钟内做文章;他要给学生布置作业,但批改作业特别是作文的时间也不充裕,需要在作业的布置上、作文的批改上突出有效性;他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孩子的名字叫今天”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需要自己的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做出表率。他坚持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告诉一线的教师可以怎样把课上得更好,这也给自己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正是因为这多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就像武术高手都是经过身经百战才练就出来那样。真正的高手,不需要很复杂的武术套路,不需要很锐利的武器,简简单单地连三招,就能占据场上主动权。这就是薛法根所追求的简洁之美。
名师成长:内驱力是关键
薛法根之所以会在短短的时间里成为特级教师,与他朴实敦厚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师3年,他一边勤奋地学习,一边“一直做打杂的事”。别人不愿意当的生活委员,他认认真真做了3年,到后来是“生活委员、劳动委员一人当”,每天早起晚睡为大家服务,中午还在传达室一边练字一边为同学们卖邮票。到大专以后,他仍然如此——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杂事、烦事、包括一切平凡的事,他都愿意不声不响地做。以致学校以为他在这方面有特长,毕业时动员他留在总务处。盛泽实验小学当年把他引进,就是看中了他这方面的品质。而且他把这种品质一直保持到了今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薛法根说:“教师人格的贵贱决定了其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下”,课如其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薛法根自己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有着强烈的内驱力。为了上好一节课,他不仅自己苦思冥想,反复研磨,而且还虚心接受专家的指点,广纳良言。他曾回忆起庄杏珍老师对他精心准备的《可爱的草塘》一课的指导。公开课前的晚上,庄老师让他把备课的情况说一说。薛法根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一边听自己读课文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草塘的可爱的环节,自我感觉蛮好,很得意。谁知刚说了两句,庄老师就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呀?草塘可爱是你叫学生想得出来的吗?这是要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悟出来的!薛法根吓得不敢往下说了,庄老师又逼着他再说。刚开口说两句,又叫起来……从晚上8点说到11点,全盘否定,推翻重来。然后重新备课,到凌晨4点才结束。早上8点钟上课,很成功。类似这样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为薛法根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薛法根不惧怕问题、不惧怕在教学中的失败。他会将教学活动中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作为研究的课题,进行持续的攻关,一个个课题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一个难题被突破的时候。庄杏珍老师曾这样评价他:“跟别人不一样,他每次来找我都带着题目,比如这一回是教古诗,下一次是讲寓言……他自己有个计划,一步一步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啃得下去……薛法根耐得住寂寞,他身上有一种农民的朴素,一种对世事人生的淳朴。”
名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培养,只是为名师的成长搭建一些平台,但是否能够成长为名师,还是要看自己的内驱力。无数名师的成长,都说明了这一点,薛法根也不例外。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