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玉兰教学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标签:
白玉兰论坛主旨演讲数字化环境学习方式转变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此文由“上海教育·第一教育”微信订阅号整理并发布
一年一届的“白玉兰”教学论坛是所有关心教学的人都关注的。2015年4月17日,第四届“白玉兰”国际教学论坛正式开幕。这一次的主题为“改变学习方式,主动赢得未来”,主要围绕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开展深入讨论。大会一开场,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携同虹口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做了关于电子书包项目的介绍。整个发言,仅仅围绕虹口区电子书包项目五年探索实践的历程,阐述了虹口教育从“区域统筹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到“聚焦学科教学信息化应用实践、探索学法变革”的思考、开拓,以及创新。以下是主办方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在现场的演讲摘录。
“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425项试点项目之一。为什么选择虹口区作为改革试点的承担单位,我们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虹口区一直坚持在改革道路上的实践,从上个世纪的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到现在的电子书包、指南针项目等;我们在信息化方面持续的关注和投入。
⊙ 整体构思⊙
电子书包项目的发展,大体上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重点围绕电子书包,开展区域统筹的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完成电子书包设计的“整体构思”,并实现硬件层面的顺利运转。这是在2010年—2013年。第二阶段,聚焦于教育信息化运用的实践。
首先向大家汇报我们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在刚启动实践时,我们就从课程的角度做了探索和思考。大家都知道,课程由三大环节来组成: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作为管理部门,我们很希望能打造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平台,聚合所有的教学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很好实现,同时也让我们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为教学服务。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平台,但同时也意识到,很多的东西光靠我们,光靠平台是不行的。比如,关于课程资源,以及资源的系统建设,不仅涉及到数字出版,也涉及到版权的保护,甚至涉及到版权交易等一系列问题,关系到整个的产业链。对一个区来说,要独立来做就非常困难。比如,软件系统的建设和数据处理的探索,这个难度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软件的建设涉及到用户的认证、学生的学籍,涉及到教师,也就是人事方面与国家基础数据库的对接,这是很不容易的。
⊙ 最先进的设备就最好吗? ⊙
在开展项目试验之初,我们的想法是,要把最先进的终端送到我们学生和老师的手里。但逐渐发现,太先进的终端在系统配置方面有衔接上的难点。所以我们只能做调整,选择适宜的、友好型的终端设备。来自试点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大量的文字输入、传感器应用、已有学科软件的使用,在笔记本电脑(包括台式机)上非常方便,使用起来比最新的移动该设备还要稳定不少。而ios平板电脑摄像、社交网络沟通非常方便,配合丰富的学科APP,特别适合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学习。因而,在我们的试点学校,移动终端的选择更倾向于混合型配置。
⊙ 把实践和探索的空间,放给学校和教师 ⊙
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块。项目的实践践行“绿色生态教育”,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学习领域,并通过技术的支持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让学习者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主动赢得未来。
项目的实施坚持三个原则。首先,鼓励首创精神。学校和教师的首创精神是我们非常强调的。虽然我们已经开发了一套平台,但并不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必须使用它,也不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必须按照我们设定的学科来开展实践,而是把实践和探索的空间放给学校和教师,也放给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其次,聚焦课堂。支持学校在探究性、研究性方面开展实践和研究,更引导学校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基础性学科上来。第三,谨慎评价。我们鼓励实验,强调在实践中观察学生和教师的变化,注重技术效果的反馈,更注重未来的发展,但谨慎地对大家的研究做出评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一个教育政策的实施,一个教育项目的实施,才做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就说它取得什么效果,这不太符合教育规律。
⊙ 推动学习方法变革,我们这样做 ⊙
我们行动的起点就是围绕学科信息化的应用,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在推动学习方法变革的过程中,着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改变:教育行政要发生变革,专业支持要发生变革,学校的实施要进行改变,教师的教要进行改变,学生的学要改变。
教育行政的变革,是要变单一部门推动为聚焦整体的实施。很多项目在某个地方、某个学校、某个区域的实施,往往是交给一个部门来做的。部门在实施的过程中协调、推动的难度非常大。“电子书包”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组成了由三位教育局长、两位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推动团队,然后再从6个方面成立工作组,包括政策情报组、系统集成组、应用实践组、运维保障组、心理分析组、设备咨询组。基建站、中小教科、教研室、信息中心、科研室、德研室、师干训部等业务处室分担各类专项任务的管理格局。而在探索实践中,学科教学应用推进的责任,分配给了教研室课程管理中心;并且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到位,学科教学应用的指导与支持工作具体落实;信息中心教育基础线路畅通、加强技术支持、总体数据分析支持建设等基础性服务工作。刚才我讲过,一声令下让各个学校都来做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学校是不是想明白了,能不能够做得过到,这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鼓励发挥基层学校学科教师的主体性,鼓励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来进行探索。在试点中,教育局重点是进行方向性的把控。在具体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区的层面选择了18所学校进行初步试点,又在18所学校的基础上确定8所核心校进行重点问题的攻关。逐渐形成了涵盖各个领域的攻关项目。
专业支持的变。在教育学院,教研员最擅长做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指挥,另一个是培训。为什么他可以指挥,因为他对这个学科胸有成竹。为什么他能够培训,因为他对整个学科体系非常有把握。但是当信息技术和我们的学科整合以后,我们发现了教研员自身的专业背景出现了缺陷。怎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因此,我们的专业支持要发生变化,要变指挥为现场的支持,要变单一的培训为整个教学的研修,更要变单打独斗的培训,为团队的推进。所以,我们启动教研员等研修人员一起蹲点下基层,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我们信息中心、教研员等多个部门同行一起跟进,共同来研究一节课。
学校的实施要进行改变。要变平推单一应用为多样化的发展,各个学校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探讨,比如江湾初级中学从数学学科的探讨出发,扩展到科目群、扩展到植物梦工厂等各个领域。曲阳第四小学从科学课程出发,然后扩展到数学课程、英语课程、美术课程、音乐课程。每个学校都有一条与众不同的实践的道路,但他们的方向又都一致的。在8所学校的探索中,学科教育教学应用是焦点。
解放教师,促进教师的教的改变。我们重点关注三个领域:教学资源的建设、积累和共享;配置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方便教师进行操作;重视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成效,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科教学特别重视以下三方面:一是学习流程的再造;二是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开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