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自主权访谈

标签:
办学自主权管办评分离现代学校制度内部治理结构ppl |
分类: 教育漫谈 |
给校长“扩权”就是为他们松绑
■本报记者
校长自主办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就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第三,建立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大力弘扬师爱教育,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达到共治的境界,最终学校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共同治理的美好境界。
车站里、路途上、会场中、上传下达、迎检迎评,在与中小学校长联系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报记者发现,校长们大多形色匆匆,几乎没有一个不喊“忙”的。但是,这些“忙”,都是学校发展必需的吗?
眼下,围绕给校长减负,社会上已形成共识,就是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干校长应该干的事?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中小学校长、教育局局长和专家。
1.“被迫忙”加剧校长无价值感
记者:当前,许多校长都在喊“忙”,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些忙是否都对学校的发展有益?
常生龙:在当下的校长群体中,有不少校长每天忙忙碌碌,总有干不完的事情。很多校长的忙,就忙在总是在低水平上做一些重复别人的、但自己还以为是很有创意的事情。有些校长忙,还常与自己不相信别人、事必躬亲有关。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很担心哪个环节疏忽了,会给学校带来不良的后果。还有些校长的忙,是因为学校的“婆婆”太多,除教育局外,还有街道、居委会、各个部门,几乎都与学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可能有事让学校来干。这三种忙,对学校的发展大都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2.厘清哪些是该做的事
记者: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校长的核心角色是什么?
常生龙:从世界各地对校长这一岗位的定位来看,校长的核心角色大体有三个,即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在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中,最为基础的角色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角色是教育者。当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合三为一的时候,一个优秀的校长也就脱颖而出了。
3.需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记者:校长要想“忙到点子上”,必须认清并扮演好自己的核心角色。而做到这些,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常生龙:当前,促进现代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从教育行政部门看,就是要改变过去政府是“大校长”的角色定位,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从学校层面看,就是要尽快提升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通过章程、制度等的建设与实施,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要明确家长和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要共同承担起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重任。这三个切入点,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就是学校的自主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因。
记者: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哪些?哪些办学自主权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
4.自主办学不是自由办学
记者: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常生龙:逐步实施管办评分离,其实就是要让政府、学校、教育督导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界限,各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去干涉。今天教育的很多问题,与界限不清是有很大关系的。为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虹口区教育局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是引领,二是监督,三是服务。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关键就是明确各自的辖区和边界,不要手伸得太长,不能越俎代庖。
常生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核心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学校内部,积极推进学校章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学校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促进学校特色的建设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上,积极推进家校互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理事会建设,让社会贤达、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代表参与其中,共同担负起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