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学校多点乡土气息

标签:
“红孩子”夏令营乡土课程农业意识农业学校ppl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6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有两篇报道与虹口有关。
在2版的中央位置,有一幅图片报道,是关于“红孩子”消防夏令营的,这是我区暑期系列活动中的一项,每年都会举行,今年是第八届。
在3版上,有我的一篇文章,是针对山西晋中农村学校回流的现象而撰写的一篇评论。今年的1月2日,《中国教育报》邀请五位嘉宾,以“2013,我期待”为题,畅谈自己对教育的期望和建议。我在其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2013年,我最不希望再现的教育新闻是农村学校因为撤点并校数量进一步锐减。过去十年来,全国农村学校以平均每小时减少4所的速度在锐减,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学生上学远,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寄宿制学校条件跟不上,不仅吃饭和住宿存在问题,还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一些学生因此而难以入学。”现在看到晋中的农村学校出现了回流的可喜现象,确实令人欣喜。“让农村学校多点乡土气息”就是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下面是两篇报道的内容。
“红孩子”夏令营开营
6月25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几名小学生在试穿消防服。
当日,第八届“119红孩子”夏令营在上海开营,首批60多名来自虹口区各小学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小营员们走进虹口消防中队。官兵为孩子们讲解消防知识、进行消防技能演练以及逃生等演练课目的学习。据了解,本届消防夏令营将持续3天,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让农村学校多点乡土气息
■常生龙
乡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学生了解学问是如何归纳出来的重要场所。
对教育来说,6月是收获的时节。当大家都在盘点一个学年的收成时,我在报纸上偶然间读到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山西晋中农村学生回流村小,村小的学生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学生回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现状,也会让农村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然而,农村学校改革不能就此停步,而应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思考,更加凸显自身的特色,让学校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
重视乡土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避免千校一面,才会有生命力。而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载体。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乡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学生了解学问是如何归纳出来的重要场所。将特色课程建设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是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应有之意。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正是这所学校的特色所在。
重视农业意识的培养,加大农业教育的力度。城市里的孩子,要设置专门的学农课程来体验农业和农民的生活,农村学校在这方面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却很少。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食物价格上涨而饥饿蔓延的新时代。人口的增长、消费者向食物链的高端攀升以及汽车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满足需求。而土壤流失、水资源枯竭、变化无常的气候、可耕种土地面积的萎缩以及人们对大豆的需求,又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农业对一个国家来说事关重大,苏美尔文明与玛雅文明就是因为走上了一条在环境上不可持续的农业道路而衰落的。作为生长在农村中的一员,农村学生更有责任增强农业意识,努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重视农民学校的普及,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农业要可持续发展,科学种田是必由之路;农民的孩子要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父母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非常重要。在推动乡村建设方面,农民学校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方面,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让农业增产增收;在政治方面,培育农民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推进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在文化方面,提升农民的教育意识,丰富农民的育儿经验,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晏阳初曾这样说过:“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农民学校的价值就在于此。
愿乡村学校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