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援藏干部
(2013-06-24 07:14:46)
标签:
援藏干部凯旋上海江孜教育局ppl |
分类: 我的心情 |
第六批援藏干部圆满完成在西藏三年的援藏工作,于6月23日返回上海。纪涛是虹口教育局派出的援藏干部之一,三年的援藏期间,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教育体育局担任局长。23日下午,区委组织部、纪涛所在单位都派人迎接纪涛,我也代表教育局前往,感谢纪涛对西藏做出的贡献,感谢他为虹口教育争了光。
江孜是一座英雄城,因为这里曾于1904年上演了一幕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事迹,至今此处仍保留着当年的抗英炮台。如果您看过电影《红河谷》,就会对江孜有所了解,该部电影的很多镜头就是在江孜拍摄的。
江孜县海拔4040米,是日喀则地区的教育大县。纪涛援藏在江孜的三年时间里,正好赶上教育部督导团对江孜“两基”的检查和验收,纪涛率领教育系统的全体同仁认真准备,不仅顺利通过了国检,而且还被日喀则地区评为“国检”综合成就奖。在援藏期间,纪涛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完成了江孜县乡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江孜抗英录》的编撰,并构建了“学会感恩、了解家乡、热爱祖国”为主题的德育教育体系。江孜县的教育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2012年为内地西藏班(初中)输送了3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江孜二中中考成绩名列地区第三名,44人被内地高中班录取,录取人数为历年之最,甚至超出前三年总和;高考升学率也创近三年新高,达到了近百分之七十。
三年来,纪涛上至区教育厅、地区教体局,下至全县29所各类学校、幼儿园,从海拔3600米到海拔4700米,处处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行程逾10万公里。在他的努力下,全县所有的学校全部消除了危房,校舍也都得到了改造,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曾经在4年前到过西藏,在那里呆了五天,就因为身体不适而提前返回,对那里艰苦的环境有切身的体会和感知。一个平时在海拔0度的上海工作的干部要在那里坚持三年的时间,确实非常不容易,还要做如此多的工作,就更令人敬佩。
在迎接他们返回的现场,看到了上海《支部生活》杂志的增刊,其中摘要刊登了每一位援藏干部的总结。下面是纪涛的总结。
在第三极的岁月
纪涛
2010年6月18曰,这是一个必将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日子。这一天,我第一次踏上了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从这天开始,我将在这片雪域高原工作三年,把两千多万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此延续!
来到江孜这座英雄之城,热情的人民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看着准备好的整洁的宿舍,忽然间有了家的感觉。心中有了家,事业才能生根发芽。不必把援藏看作任务,也不要常把使命挂在嘴边,因为我们是为了让家祥和、幸福、美满才来的。援藏干部怎样为雪域这个家锦上添花?做好应该做的事,就是不断为新的家乡建设尽心尽责尽力。
说起援藏,相当一部分人以为只要资金到位、项目拿到手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进程中,援藏应该做到西藏最需要什么,就援助什么。也就是说,援藏更要提高针对性。
加快西藏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国人民的心愿,也是西藏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作为援藏干部挑好这副担子,不仅是完成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厚望。西藏的天地是广阔的,当地的维稳和发展需要我们,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在雪域高原得到了体现。
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地区教体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同县教育局的全体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区、地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以健康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强化学校管理为抓手,以构建和谐校园、优化教育环境为保障,强化内涵发展。通过认真踏实的努力工作,教育局的各项工作有了很大提升,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三年岁月,我的足迹遍布全县,行程逾1 0万公里。不但促进了各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将党的好政策和援藏项目带到了各乡。
在上海工作,关注更多的是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更多的是观念的学习和转变。稳定在教育系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而在援藏三年的岁月里,维稳工作是历经考验!西藏作为一个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的民族地区,有着很普遍的宗教信仰,再加上达赖集团及国外反华势力的不断干扰,使得稳定成为了西藏一切工作的首要,成为了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江孜更有“拉萨感冒,江孜发烧”的说法。所以援藏干部说话、做事,首先要自问是否符台稳定的要求,是否符合民族宗教政策!政治敏锐性的极大提高也正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断成熟的显著标志。
援藏干部肩负着“一岗双责”。我在做好援藏项目的同时,更要为江孜的教育事业发展尽心尽责!“有了高度就有了远度和深度”,援藏工作的艰苦性和特殊性,各种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无疑是对我工作的巨大挑战!不辱使命,为上海,为虹口争光,是这三年我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任重而道远,三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在西藏,我经历了高寒缺氧,也领略了她的大美,更深深懂得了什么是“老西藏精神”!如果说来援藏前我已把这三年的经历作为我一生的“财富”,那现在更加认识到了这份“财富”的弥足珍贵。我相信这份经历将永远激励我不断地登攀,为祖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