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见习教师培训掠影
(2013-05-30 07:22:30)
标签:
见习教师培训学校课程设置评价管理ppl |
分类: 课程教学 |
新教师群体,在学生家长眼里,往往有“菜鸟”的感觉,因为这个群体几乎没有教学经历和经验,容易出“教学事故”。因此,学校在招入新教师之后,都会派师傅带教。问题在于,由于学校本身以及教师个人的水平有差异,使得新教师的成长参差不齐。如何尽可能缩小差距,打造出一支品质有保障、训练有素的新教师队伍,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让家长们真正吃下“定心丸”呢?
2011年,上海的新教师培训工作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四个区县率先试点。2012年3月,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试行)》文件,本市基础教育系统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始全面实施。
在2013年第5B期的《上海教育》杂志上,发布了“高位均衡的新教师队伍是这样炼成的——上海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报告”,从规范+特色,创新的保障机制;系统+丰富,贴心的课程架构;结对+引领,多导师的带教团队;多元+个性,灵活的培训方法等四个不同的侧面,向大家展示了上海市见习教师培训的经验和特色。这其中,有不少是虹口区的经验,相关的内容如下。
虹口:细化三本手册
为了配合区级培训、基地校培训、聘用校培训与自我研修的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的落地,虹口区根据市见习教师培训手册,特别设计了《集中培训手册》《基地学校手册》与《聘用学校手册》,把各培训单位的不同培训内容与要求分别体现在三本手册中,三本手册的指导、检查者也由各单位落实到位。
《集中培训手册》中包括见习教师的参培计划、三年发展规划、通识教育培训内容记录、区级德育、学科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记录表》《“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培训记录表》以及《文化考察研修、记录》《人文课堂研修、记录》等内容。
基地校侧重对教师基本职业技术与能力的培训,手册内包括教案、板书设计、学生作业批阅、教具使用等教学基本功训练的过程记录、主题班会设计、学生个案分析与研究、参与教研组活动记录、主持备课组活动记录、硬笔书法练习等。
《聘用学校手册》更注重在实践锻炼中的过程记录与经验积累,如听课记录与评议、班干部会议记录单、家访记录、班级情况分析报告、撰写学生评语记录等。培训期间见习教师需在三本手册上记录自己经历培训相关的内容以及心得感悟,三本手册也是培训考核和教师注册的依据。
虹口:“22个如何”系列课程
如何写学员参培计划书、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书?如何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偶发事件……通过组织对见习教师、指导教师、教研员的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虹口区收集了见习教师的问题与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最终归纳形成了区级集中培训的22个“如何”系列课程。
“如何”课程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学生指导、教师发展4大领域的22个“如何”问题,力求突出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针对具有代表性也是见习教师入职期间临的典型问题进行实务系列培训。培训以专家讲座、课例研讨、交流观摩、观看录像、组织参观、上课实践等方式,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研修反思、撰写论文等形式完成。
虹口区师训处邀请了上海市学科、课程专家(市教研室、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各区县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教学各领域的专家名师,担任一门“如何”课程的主讲人,进行高水准、高品质的专题讲座,为见习教师提供领略专家风采、感受名师魅力、拓展教育视野,汲取专业知识的机会。
广灵路小学:基于培训要求的课程设计与运作
从“见习”走向“胜任”,如何让基地校的见习培训内容能有效关照到这些方面,从而避免培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形式化?虹口区广灵路小学通过深入的学习、领会、研究,在培训理念和方案的顶层设计上做出了前后相关的两个重要决策。一是围绕“见习培训”的四个维度设计相应的配套课程,将“课程菜单能否满足见习教师的综合学习和个性学习需要;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能否得到见习教师认同和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作为设计的价值取向。二是对课程的运作进行时间统筹和制度保障,以真正建立起见习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基于培训要求的课程设计
根据对见习培训工作的总体认识和相关决策,学校对见习培训课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二是形成课程内容框架。课程实施纲要经审核通过后,课程负责人需组织团队教师一同商讨研究,确定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框架。
三是设计授课形式体例。学校会同课程研发团队不仅对课程的大纲和内容进行了顶层设计,还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尤其在授课体例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量身定制。
基于培训要求的课程运作
一方面是时间统筹。学校在上学期初步运作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于寒假中重新编制了课表,对三类课程的运作进行了全面统筹。每周二下午为班主任带教时段,每周三、周四下午为学科带教时段。每个下午的带教内容分别围绕三类课程分四节课具体展开,如周二下午第1节课是“GSA”微课程培训,第2、第3节课为品社学科听课评课,第4节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案例”课程培训。每周三、周四下午主要是“学科基本功”课程培训,内容有聆听讲座、参与教研、听课评课、下水实践等,也是分四节课有序安排。
另一方面是制度保障。学校为确保三类课程的设计与运作质量,过程中制定了“检查落实制度”,要求管理员加强日常检查、巡视;认真填写“日常检查表”;督促导师按照计划开展带教,有序落实课程内容。每次培训后组织见习教师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立即对该课程进行满意度即时评价,客观填写《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意见反馈表》。学校则及时进行意见汇总,以决定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继续保留,哪些课程内容需要后续改进,哪些课程内容应该进行删减,从而对课程质量予以充分保证。
广灵路小学的经验表明,“基于培训需求的课程设计与运作”让见习教师们学有所得,学得实在,学得系统。他们在历练中蜕变发展,逐步增进了职业认同感,提高了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份,学校的见习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上“下水实践课”共35节,从导师们的反馈看,学员们把握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长青学校的沈子云老师和红旗小学的孙国栋老师均执教了区级公开课获得好评,崇明路小学的吴琛麒老师、项涓老师、广灵路小学的吴艳老师在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还有一批见习教师在区各项作业评比中获奖。
学校的指导教师也在课程设计与运作中不仅深化了自己的专业认识,夯实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面对角色转型和带教挑战,他们走上了第二次发展的道路。
承担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对学校而言也是一种责任担当,通过指导培训见习教师,学校不仅拓宽了对外辐射范围,提高了社会影响力,而且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位提升,真正实现了内涵发展。
钟山初级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擂台”
见习教师与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如果师徒打擂台,见习教师缺乏信心。而与二三年教龄的师兄、师姐差距不大,进行教学擂台,见习教师较有信心。钟山初级中学进行了见习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同课异构的教学评比。课前,集中培训讲解同课异构的概念,双方共同备课。课中,见习教师、青年教师共同上课观课。课后,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共同评课。这提高了见习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此外,学校注重“见”与“习”的结合,使教师真正理解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操作要求。注意“预设”与“生成”结合,在上学期培训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调查问卷,听取见习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意向。把见习教师的疑惑和迫切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及时调整。因此,比起以前的大学实习和原校的师徒带教,见习教师普遍感受收获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