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学”成为最好的“受教育”

标签:
白玉兰教学论坛学生权利专家观点ppl |
分类: 校园一瞥 |
去年创办“白玉兰论坛”论坛的时候,是想将其定位于一个面向上海的论坛,以虹口区为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向上海各区县做一些辐射。没想到论坛才做到第二届,其影响力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判,吸引了全国各地教师和媒体的关注。
在首届论坛举办的时候,浙江苍南的赖联群老师是唯一的外省市教师的代表,第二届论坛已经有了50多位外省市教师和校长的积极参与。如果不是因为这段时间上海正好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前来参加论坛活动的外省市教师还会增加很多。这还没算上那些通过网络直播“参与”论坛的全国各地的教师呢。
最让我感动的是赖联群老师,4月9日深夜从温州赶到上海,4月10日论坛结束之后又赶回去,到晚上十点之后才回到家中,来回颠簸劳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这“白玉兰”教学论坛。在回去之后,对第二届论坛的情况做了一个客观的分析,写成一篇博文放到了博客中。周六这天,仍然赶到意犹未尽,在我的博客中继续留言,对下一届论坛如何举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每届白玉兰之后,都需要专人或者白玉兰志愿者们进行材料的整理归档,总结梳理一番,经验啦,不足啦,可改进之处啦,等等,为下届所用,争取一届比一届更成功;到底是白玉兰教学论坛还是白玉兰教育论坛?需要一个定论,我比较倾向后者,因为教学只是一个点,大教育内涵更丰富,可吸引更多关注的眼光;论坛的生命是交流,是互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少安排些场面上的话,专家少个把,把时间留点给现场教师互动,常局觉得如何?最后一个是,一线教师论坛可否实行N+1,给“海”外人士一个宣讲的机会,以本土为主,也有全国优秀一线教师代表,是不是更有助于“海”内外和谐交流甚至在比照中反思呢?我坚信,只要坚持,论坛走向国际化都是迟早的事:)祝福虹口教育,倾心白玉兰,我是永远的追随者!”
有这样的一批教师一直支持、鼓励着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将这一论坛办好呢?下面是赖联群老师对第二届“白玉兰”教学论坛的综述。
让“上学”成为最好的“受教育”
作为虹口区首届“白玉兰论坛”的亲历者,一年后,我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出发,再次孤身北上,续写我的白玉兰之缘。在当天的微博中,我写到“一个人,一本书,一段旅途,一首单曲循环,只为追逐一个梦想,上海,我又来了!”
我来了,我带着问题来了。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学生有哪些应有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核心权是什么?哪几种学生权容易受到侵犯?哪类学生的权利最没保障?尊重学生的权利如何落实在课堂内外?教师的法律意识如何提高?可否为学生设立侵权投诉机构?在教师本身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的当下,探讨学生的权益问题到底有多大的执行力?我疑问重重,问题多多。
随着论坛活动的不断深入,内心的共鸣也越来越多。问题、数据、分析、个案、反思、视野、现场、互动,这些科研含量极高的论坛情境宛如一片片洁白温润的花瓣,骤然间合而为一,在四月的虹口,接纳地气,缤纷绽放。“白玉兰”撩拨着市内外众多追梦者的教育情思,也把我的许多问号硬生生地拉直了。
常生龙先生是智慧的,他的教育故事带给我们一个别有深意的问题:上学和受教育是一回事吗?看似简单,实则石破天惊,它奠定了整个论坛的基调:上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的碎片,不是为成为学习机器和分数奴隶,而是为了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辨的精神,让蒙昧的人成为有思想有活力有情怀的社会公民,“上学”的初衷和教育的本源都在一个“人”字,只有实施眼中有“人”的教育,“上学”才能成为最好的“受教育”,而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尊重,是对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要探讨学生的权利现状,调查研究是第一步。“尊重学生应有权利”的征文比赛和问卷分析现场采访的数字视频,既是本次论坛丰厚的根基,也是清晰的指向。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知情权、言论权、选举权、选择权、休息权、反馈权、公正评价权屡屡遭侵的背后,是“人”的意识的淡漠,是生权意识的缺憾,是尊重意识的失落。只有尊重学生今日权利,才能成就明天合格公民。令人钦佩的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正对维权的方法和路径作孜孜不倦地探索,徐凯里、赵文娟、李莉、胡培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尊重学生的求知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权”,“尊重学生的参与权”,他们的质朴与真诚、敏锐与善思深深地打动了我:
“求知”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是学生内在的需求;不仅要“知”的结果,更要有“求”的过程。只有在求知权利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求知过程并获得收获。徐凯里如是说。
“我输掉了我的课堂,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败,课是给学生上的,他们有权不喜欢我的课,如此,我痛苦,学生更痛苦,不被喜欢的课程,是对学生权利的伤害,责任在谁?在我!”赵文娟老师的话掷地有声,体现了一个师者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爱,请放下一直牵着的学生的手,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束缚他们,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来点蜗牛精神,要输得起、等得起、拖得起!”红旗小学的李莉老师在问卷调研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今后学校工作的行动指南。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落实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实属不易。”胡校长的忧患意识让人肃然起敬。
是啊,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追梦者都能勤奋地躬耕杏坛,以维权为基,以尊重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不懈的追求,那虹口白玉兰的教育种子一定能够生根发芽,叶茂枝繁,最终遍地开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教育需要一线行动,更需要专家引领。
我喜欢王栋生的深刻,他的发言与我初始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喜欢严泉教授的广博,他拓宽了我对学生权利的认识背景;我更喜欢《中国教育报》资深媒体人赵小雅女士的通达和务实。“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黑暗中找到光明”,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没有透彻的人生领悟与豁达的胸怀,在如今“兵荒马乱”的教育岁月中,除了感慨和牢骚,实在很难有所作为。我不否认,当下教育确实有太多可诟病之处,教育确实也需要批判,但诟病与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是为了如何更好地促成每个孩子的健康个性成长。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口水,而是孜孜不倦甘于寂寞的实践者,教育需要正能量啊。
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不仅需要坐而“论道”,也需要“设坛演练”,才能给更多人以启迪。当天下午,钟山初级中学的李蔚老师为论坛开设了一节实践“尊重学生应有权利”的研讨课——《谢天》。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语文老师的魅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学识魅力,二是人格魅力,尤其是后者。当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权、体验权、思考权、言说权、讨论权、选择权甚至错误权等主体权限时,真正的“上学”才开始。说实话,课其实并不出彩,课堂的节奏与教师的应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就“尊重学生权利”的角度而言,老师的教学目标与切入问题都来源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体验与言说,通过问题分解、小组互助不断把学生思维推向深处,做得很好。我也就此反思,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内涵,比如对文本的处理更切合学生实际些,课堂给学生讨论体验的时间更充分些,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针对性点评更智慧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思维爆发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后续的语文学习更得法,更高效,更有自信心!
马飙老师的话至今还在耳边:课不是目的,听课之后,你要想到自己,这堂课我上会怎样?李老师的课堂对我有怎样的启发?最可贵的是触动与欲望,而不是当下的收获。
是啊,一次论坛活动,只是一个思想触发与碰撞的平台,它是非功利的,是众多教育追梦人思想的跑马场,也许没有对错,只有更适合更贴切。对我而言,如果说收获,就是带着一大堆的问题来,解决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回家。在不久的将来,当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继续耕耘继续思考时,也许学生的“上学”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受教育”的一部分,那时我一定是幸福的,因为——拥有梦想,实践梦想,教育的人生才有真正的盼头。
感谢赖联群先生深刻的思考和点评。当有更多的教师、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都来就学生的权利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快乐,我们的教育也就会越来越让大家满意。
下面给出的链接,是论坛现场专家讲话的内容。其中王栋生先生的讲话内容,在“白玉兰”教学论坛的文字直播中可以全文查到。
专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