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
(2013-01-22 07:19:18)
标签:
校园体育每天一小时健康第一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在去年2月13日召开的“2012年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市教委表示,将通过各学校“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实施方案的公示和备案、明察暗访以及年终分管区(县)长向市政府进行专项述职等手段,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昨天,上海市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专项工作会议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晓明,副秘书长翁铁慧,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以及各区县分管教育的副区(县)长,各区县教育局的局长和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局长参加了会议。
会上,十七个区县分管教育的副区(县)长分别对各自区县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工作情况进行述职。每个区县都做了精心的准备,通过PPT全方位展示区县的体育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晓明副市长在讲话中说,听了十七位分管教育的副区(县)长的汇报,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各区县的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二是实施“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方案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三是各区县都结合本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四是在推动“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中,亮点纷呈。总的感觉是:基本上达到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特代表市政府向各区县在推进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也向参与此项工作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沈晓明副市长说,和基础教育结缘7年,我形成了如下的理念:以体教结合、医教结合来保障每个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强健的体魄来保障每个学生高效的学习。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要把学生的健康作为头等大事,德育为先,健康第一。
健康第一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落到实处并不容易,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固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评价机制、教育观念等都有关系。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在道理上没有人反对,难就难在落实。为此,提如下几点意见:
第一,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放在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来谋划。提高教育质量,是否必然以牺牲学生的快乐与健康为代价?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外,还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没有健康与体育,但不上素质教育。
第二,要切实采取措施,突破瓶颈。在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瓶颈主要有哪些?瓶颈之一是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育的编制数和工作量的重新核定是基础中的基础。要厚待体育教师,让他们在学校里有地位,让体育教师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关心,另一方面也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除了体育教师之外,还有一支可以利用的队伍,那就是现役的教练员,能否鼓励他们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或者承担体育教学?瓶颈之二是场地。这在中心城区更加捉襟见肘。是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办法来解决?一是加强基础建设,通过校园的改扩建,增加体育场地的面积;二是实现资源共享,让同一块体育场地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三是因地制宜,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发出在小场地里让学生体育锻炼的好办法。瓶颈之三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和活动课。在这方面,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要带头。学业负担重,才更加需要体育锻炼。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实效。将考评的重点从有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转向锻炼之后有无效果上来。国际上有规定,中小学生每天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时间应达到一小时以上,在我们国家只有大约17%的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从对数量的追求到对质量的追求,是今后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的重点。当然,我们也要做好各种应对的预案,确保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
第四,强化督促检查和奖惩手段。督促检查要经常化,奖惩要严厉些。要通过考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