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新闻晨报》采访

标签:
新闻晨报十大系列教育访谈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从11月下旬开始,《新闻晨报》的“教育周刊”推出了《权威专访》版之“十大系列”,首先推出的是“十大中心城区教育局长专访”,请各位局长解答老百姓关注的本区“教育民生热点话题”。根据《新闻晨报》的采访安排,有了如下的对话,发表在12月11日的《新闻晨报》上。
“云技术”颠覆传统课堂
——晨报记者专访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晨报记者
杨
虹
“电子书包”带来学习方式革命
网上请老师辅导作业并非天方夜谭
常生龙:在平台和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区的18所学校也在进行点上的实验,在部分学科、部分单元上做尝试,看能不能整合好相应的资源让学生先运用起来。在试点中,不同的学校也在创建不同的形式,像丽英小学等引进美国“翻转课堂”的模式,就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把课堂中教学的内容,提前制作成10多分钟的录像,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学,学生可能会产生些问题,这样老师在课堂中就能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当起“小老师”角色,学习自主意识比以前大大提高,十分有趣。其他像语文课拓展阅读材料、英语课观看原版影视剧、音乐课教学生用电脑作曲等,师生们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探索。这种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形式。
学生在课后做作业时,经常会有一些障碍或者疑问,因为没有老师或者同伴的互助,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中的一些小问题还可能会慢慢积累成大问题。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这个新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一是把问题前置,二是回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建立互动式的交流,让师生可以及时沟通作业中的问题,把辅导的跟进和陪伴作用后置。
学生们打开“电子书包”输入相应操作,老师就能在终端看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专用的学习软件不仅对学生的作业结果给予记录和评判,还全面解释答题思路,记录和跟踪了学生的答题档案,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和老师。学生们能够尽快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并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训练。当然一个老师不可能一直在网上,这个工作量太大,所以这就需要背后有另外一个团队跟进,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发现的新问题,也在想办法加以解决。
“云计算”技术不仅变革了教学手段,而且助推了教育模式和内涵的发展。“电子书包”提供了一个资源开放共享、师生互动反馈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老师的过程性评价、分层指导等变成了现实。
常生龙:接下来的重点就在课堂,要加大课堂实践的力度,尽快形成一些案例,让大家看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可以转变的。近期我们和微软签署了一项协议,微软将为虹口的教育提供最新的有效的技术支持,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各方的积极参与,会使我们探索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全纳教育”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我们希望每个学校都要找到各自的特色,然后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现在区域的很多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都已经小有名气,与之相配套的校本课程也逐渐丰富了起来。
明年名校将“辐射”郊区办“分校”
提前预判,保证教育资源满足入学需求
常生龙: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会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规定来执行,教育行政部门也会起到监督的作用。
“指南针计划”进入“电子书包”
常生龙: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是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一个项目,坐落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北区。这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我们将把它打造成学生体验中心、教师培训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和器材配送中心。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和科技成就,却只能看却不能摸,会有很多的遗憾,也难以促成对这些成果的深度认识。对学生而言,“指南针计划”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比说教要有效的多,也生动的多。
“教育博客”助读者了解新观点、信息
常生龙:每个人都很忙,但总是能够挤出一些时间来的。教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通过博客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建立博客的初衷,我从2006年开始建立博客,记录自己对教育、生活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并和他人分享。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拓展了和一线教师、关心教育事业人们之间的交流渠道。
对我本人来说,写博客对的意义也很多。第一,一些思维的火花通过博客保留了下来,让我受益非浅;第二,为各种各样的总结、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提供了素材;第三,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读书、学习和生活的习惯;第四,让自己在上传中获得一种快乐;第五,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近期我写的几篇博文,如《教师应转变的几个观念》、《关系第一》、《从十八大报告看教育》等,点击和转载率都较高,推荐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