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新闻晨报》采访

(2012-12-12 07:09:35)
标签:

新闻晨报

十大系列

教育访谈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11月下旬开始,《新闻晨报》的“教育周刊”推出了《权威专访》版之“十大系列”,首先推出的是“十大中心城区教育局长专访”,请各位局长解答老百姓关注的本区“教育民生热点话题”。根据《新闻晨报》的采访安排,有了如下的对话,发表在1211日的《新闻晨报》上。

接受《新闻晨报》采访专访版面

“云技术”颠覆传统课堂

——晨报记者专访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晨报记者     杜佳雯

 

“电子书包”带来学习方式革命

    记者:近年来,虹口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子书包”项目,努力实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界及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请问,现在进展到怎样一步?

    常生龙: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试点项目“电子书包”的全称是“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项目,当时因为名称太长,简称为“电子书包”,但这样的简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就是给学生发台电脑,将原来纸质的课本转化成数字格式放进电脑中。这种理解太简单,按照这样的说法,“电子书包”的实现是非常容易的。

    作为部市合作项目唯一的试点区,“电子书包”项目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数字化课程学习环境,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之发生改变。举例来说,现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线性的方式,即按照课本的顺序先学第一页,学完了再翻到第二页,继而是第三页,这是按照原来固化好的知识顺序来学习的。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元化的,学习的路径也是多样化的,就像一个围棋的网格,从其上某一点走到另外一点,有多种路径可以选择。我们试图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平台,类似于围棋的棋盘,然后在上面绘制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类似于有内在联系的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从自身的起点向我们希望他达到的终点走。

    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平台的构建和资源的选择和开发上下的功夫较多。现在平台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这是件很庞大的工作,希望全市各个区县能和我们一起来推这一项目,让它真正地在课堂中发挥实效。

网上请老师辅导作业并非天方夜谭

    记者:目前这个项目在虹口区的试点进行得如何?

常生龙:在平台和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区的18所学校也在进行点上的实验,在部分学科、部分单元上做尝试,看能不能整合好相应的资源让学生先运用起来。在试点中,不同的学校也在创建不同的形式,像丽英小学等引进美国“翻转课堂”的模式,就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把课堂中教学的内容,提前制作成10多分钟的录像,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学,学生可能会产生些问题,这样老师在课堂中就能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当起“小老师”角色,学习自主意识比以前大大提高,十分有趣。其他像语文课拓展阅读材料、英语课观看原版影视剧、音乐课教学生用电脑作曲等,师生们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探索。这种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形式。

学生在课后做作业时,经常会有一些障碍或者疑问,因为没有老师或者同伴的互助,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中的一些小问题还可能会慢慢积累成大问题。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这个新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交流,一是把问题前置,二是回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建立互动式的交流,让师生可以及时沟通作业中的问题,把辅导的跟进和陪伴作用后置。

学生们打开“电子书包”输入相应操作,老师就能在终端看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专用的学习软件不仅对学生的作业结果给予记录和评判,还全面解释答题思路,记录和跟踪了学生的答题档案,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和老师。学生们能够尽快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并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训练。当然一个老师不可能一直在网上,这个工作量太大,所以这就需要背后有另外一个团队跟进,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发现的新问题,也在想办法加以解决。

“云计算”技术不仅变革了教学手段,而且助推了教育模式和内涵的发展。“电子书包”提供了一个资源开放共享、师生互动反馈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老师的过程性评价、分层指导等变成了现实。

    记者:接下来是否有推进的举措?

常生龙:接下来的重点就在课堂,要加大课堂实践的力度,尽快形成一些案例,让大家看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可以转变的。近期我们和微软签署了一项协议,微软将为虹口的教育提供最新的有效的技术支持,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各方的积极参与,会使我们探索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记者:网络上可能鱼龙混杂,如何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呢?

    常生龙:限制学生上网的方法很简单,给个权限就可以了,技术层面上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很多权限还可以让家长来控制。,我们的平台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我觉得有些观念还是需要转变的,很多家长担心网络对孩子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却没有想到现在的孩子本身就生活在网络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在接触网络。凡事宜疏不宜堵,你越不让孩子上网,他就越有好奇心,老是想办法要进去看看,很多网瘾就是这样造成的。建议家长要有开放的胸怀,不要将网络当成洪水猛兽,合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全纳教育”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记者:现在市教委正在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请问,我们区现在有多少所新优质学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常生龙:市教委认可的“新优质学校”有两所,分别是柳营路小学和虹口实验学校。按照市里对新优质学校的界定,我们还有很多学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全区没有一所单独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设立的学校,他们都能够就近进入我区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之一。

    柳营路小学针对在校学生的现状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比如说校方发现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很多家庭是做小生意的,孩子放学后就趴在菜摊上、做大饼的桌子上写作业,作业本都是油乎乎的,于是就提出在放学后为孩子留张课桌的倡议,让孩子在放学后可以留在校内做作业,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了一种学习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我们希望每个学校都要找到各自的特色,然后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现在区域的很多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都已经小有名气,与之相配套的校本课程也逐渐丰富了起来。

 

明年名校将“辐射”郊区办“分校”

    记者:虹口区教育资源丰富,名校云集。请问,虹口区的名校是否也向郊区“辐射”,开办了分校?

    常生龙:根据市教委的整体部署,我们区的四所学校委托管理崇明县的相关学校,除此之外,北虹初级中学还委托管理少体校,双方在资源整合和利用方面都有不少探索和实践,成效明显。比如北虹为少体校提供文化课的“支援”,而市体校的老师则教北虹男生学跆拳道,女生学形体操,“取长补短”,双方都很满意。最近我们还和闵行区达成了协议,明年会有一些学校去那里办“分校”。

 

提前预判,保证教育资源满足入学需求

    记者:中小幼入学是家长最关心的热点,特别是近两年本市众多区县都遭遇了幼儿入园井喷。请问,虹口区是如何解决中小幼入学问题的?

    常生龙:总体来说,虹口区人口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生源变动较平稳,入学的供需矛盾也不是很突出。教育局会很针对区域人口变动的特征,提前一年做好调研、预判和准备的工作。为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我们把过去闲置的幼儿园重新做了装修,随时可以启用,在教师的编制上也做了充分的考虑。这样即使遇到了入学井喷,我们也有相应的办法来应对,不会影响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资源能满足需求。

    记者:虹口区有很多知名的民办学校,在大家关注的招生上是如何操作的呢?

常生龙: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会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规定来执行,教育行政部门也会起到监督的作用。

 

“指南针计划”进入“电子书包”

    记者:“指南针计划”在虹口区进展如何?

常生龙: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是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一个项目,坐落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北区。这也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我们将把它打造成学生体验中心、教师培训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和器材配送中心。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和科技成就,却只能看却不能摸,会有很多的遗憾,也难以促成对这些成果的深度认识。对学生而言,“指南针计划”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比说教要有效的多,也生动的多。

    今年的上半年,我们和“三民”博物馆签约,通过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在课程研发、专家资源的引入、器材的开放等方面做全方面的探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所;8月份又和市教委教研室签约,着力将活动项目变成一个个的短课程,成为区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计划,到明年暑期我们将完成首批20门课程的建设。我们现有21所指南针基地学校,保证这一活动在学校中展开和延伸,同时也和“电子书包”项目结合,丰富课程的运作模式。从明年开始,现有的基地还将进一步改扩建,以便给学生创设更好的素质教育空间。

 

“教育博客”助读者了解新观点、信息

    记者:据悉,常局坚持每天撰写教育博文,几年来,点击率已近100万人次。您的博客提出许多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看法、新建议,为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请您向我们晨报读者透露一下,在公务繁忙之余,您是如何做到的?能否向读者推荐几篇?

常生龙:每个人都很忙,但总是能够挤出一些时间来的。教育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通过博客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建立博客的初衷,我从2006年开始建立博客,记录自己对教育、生活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并和他人分享。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拓展了和一线教师、关心教育事业人们之间的交流渠道。

对我本人来说,写博客对的意义也很多。第一,一些思维的火花通过博客保留了下来,让我受益非浅;第二,为各种各样的总结、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提供了素材;第三,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读书、学习和生活的习惯;第四,让自己在上传中获得一种快乐;第五,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近期我写的几篇博文,如《教师应转变的几个观念》、《关系第一》、《从十八大报告看教育》等,点击和转载率都较高,推荐给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