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淀芳:校本课程建设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标签:
校本课程征集展示科目建设课程体系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12月1日-9日,由市教委基教处、市教委教研室、上海电教馆联合举办的上海市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展示征集活动,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隆重举行。本次展示,主要面向全市中学阶段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完中,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中学部。云集了来自本市十七个区县几百所学校的2475门优质校本课程。
课程,是国家提供给学生的基础教育的“母本”,也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蓝本”,更是学校实施教育的“范本”。课程,是学生成长的一份经历,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体验,更是与师生成长相伴相生的一个生命印记。
自1998年起,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实施二期课改,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目前,本市已形成了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市、区县、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已日趋成熟,体现了学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引下,为学生成长所提供的更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表现了学校通过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校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性、适应性、发展性学习的机会和载体。
在12月9日的展览闭幕式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做了一场“微报告”,就校本课程的建设谈了三方面的建议和要求。发言的要点如下:
“校本课程”是学校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实际、资源条件和学校传统,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本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
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途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家课程(即便校本化实施)很难充分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于是,就需要学校建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念,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发现和培育学生的发展需要?
第二,“校本课程”建设要持续提高其专业性
校本课程建设的路径大体是:活动课→校本课程的科目→科目群→课程体系。
科目的设计,要有系统性、自洽性。要从以下九个维度来审视科目建设是否完善:科目名称及所属课程;科目涉及的内容领域;育人价值及核心目标;适用年级及学习要求;课时分配;内容结构;实施途径;配套资源;效果评价。
科目群的建设,要关注科目之间的关联性和结构性的特征,注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五个维度来加以建设。
要思考如下问题:
(1)课程要达成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这种能力表现和发展标志是什么?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什么?如何评价?与国家课程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关系?(课程目标:想要什么)
(2)课程可以设计为哪些主题?这些主题之间是否有能够清晰表达的逻辑关系?能否描述核心能力在这些主题中的具体表现(要求)?(课程结构)
(3)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过程?课程希望学生有怎样的学习经历?课程需要的时间是多少?课程适合怎样的学生学习?课程是否有足够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条件:如何获得想要的)
第三,“校本课程”要与国家课程有机统整
“校本课程”是建立在各校实际基础上对国家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与国家课程的衔接,弥补国家课程特别是基础型课程的不足,呈现出课程育人价值的整体一致性。
在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掌握课程建设规范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选择性等,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