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触动的几个细节·读《山童岁月》

(2012-08-08 07:01:16)
标签:

人文地图

生活实践

沟通桥梁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被触动的几个细节·读《山童岁月》 

上周读凌拂的《山童岁月》,常常被书中精彩的故事和智慧所感染。这里再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几则。

一、人文地图

作为教师,通过家访多侧面地了解学生,是教师常做的功课之一。但将家访的路线图绘制成一幅人文地图,以学校为中心来研究孩子的家庭、思考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那就另有一番味道了。

被触动的几个细节·读《山童岁月》凌拂绘制的家访地图

从这幅地图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是自己的学生在区域中的位置。所任教的学生都在其中,教师只要静置于图前就可以将学生尽纳眼底。于是,空间上的远就变成了心灵上的近。学生在其间收散有致,但总在教师的定位之中。

二是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不同的学生每天是如何按时达到学校上课读书的。有的学生居住的很远,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睡意朦胧地去赶早班车;有的学生就在学校的近旁,可以悠闲自得地睡一个懒觉。空间距离的差异,对孩子理解生活、认识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不同,这对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是很关键的。

三是能够引领孩子看清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步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

……

二、粪金龟

李仔和王爹是凌拂三年级班上的一对小男孩。

周六的田园课程,凌拂带领大家外出观察。小山路上,大家沿着石阶往上走,队伍拉得很长。小路一侧有一团粪,看来还新,仿佛还有热气。一群小孩,尖声怪叫,掩鼻趔趄,回避着走。李仔闻声,一个箭步跳上去,倏地捡起一根残枝在粪堆里搅,嘴里急促地叫道:“法布尔老师说,有粪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粪金龟。”全班学生指着他尖叫,一副嫌恶神情,引来走在稍后的王爹窜上来,声援地说:“李仔说过,法布尔老师都敢弄粪,所以他也敢.他要学法布尔老师,法布尔老师研究粪金龟就是这样的。”

全班一堆小鬼,傻傻地站在旁边,不知法布尔何许人也。但是因为王爹的解说,发愣多于了解地站在一旁看戏码。李仔一脸神情专注、确定,他从来不去对一堆不了解的同学解释他心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他一脸神肃,一根残技在粪堆里搅.此一刻,他的眼里只有那一堆粪。王爹蹲在他身边,神情期待,凌拂站在旁边,确实感到,那一刻,天地间,只剩下他们俩,所有的人物都消失了。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凌拂介绍他们看的书,可是那么多的字,实在没有期待他们能够都看完。他们不但看了,而且成为法布尔的信徒,神灵活现生动地带入生活里。

果然,李仔大叫:“哦,哦,好大一只,条足粪金龟。”

“哇!”一群人围在李仔身边,看他手上那躲在粪里、还真漂亮的条足粪金龟。

李仔说:“你看它前脚扁扁的,就是用来搓粪球的。”

读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多感想:

比如,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的孩子,能够痴迷到法布尔的昆虫世界里去,对在山里长大平时野惯了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凌拂老师对此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凌拂没有对此做更多的介绍,但她告诉读者:李仔有一个养殖箱,仪生物情态进行布置。凌拂遇到了有关贝类、爬虫、游鱼、蝶属……之类的问题,就去找李仔和王爹,他们总能在翻翻找找之后,将它们的特征习性,一五一十地讲给凌拂听。

比如,从实践中学习。凌拂是孩子学习资料的提供者,但如果没有李仔的身体力行,凌拂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去认识路边的一堆粪,以及其中隐藏着的粪金龟。纸上学来的知识和实践中获得知识,虽然可能是同样的内容,但意义和价值完全不同。我们经常喊理论联系实际,但在喊的同时,我们又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少条件呢?

比如,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认可与包容。我们每年也都组织郊游活动,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田园生活,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但当我们看到有孩子在做玩粪的事情,一群孩子大声尖叫的时候,我们能够让孩子继续自己的行为吗?瑞秋·卡森在《惊奇之心》一书中说:“小孩要一直保留天生的惊奇之心,至少需要一个大人陪伴,与他共享、重新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喜悦、兴奋和奥秘。”

……

三、××央去插秧

班级人少,孩子们的作业老师基本上不用看名字,一看到字体就知道是谁的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交考卷的时候,慢慢地学会了“偷懒”,只写一个字了,如“屏”、“俊”、“铭”等等。

后来这事逐渐成了风气,孩子们又有了不少的创造,有的干脆在名字所在处画一条暴龙,有的则画上一只小兔子,等等。凌拂也不以为意,大人和小孩之间不经意地多了一些模糊空间,各写各的意,各出各的创造,各玩各的好笑,各随各的性。

后来,来了一位新校长。一次在测验完毕抽查试卷的时候,看到了许进央同学在试卷上的简易代号“××央”。校长勃然大怒道:“你不认识字吗?五年级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你去给我读一年级,××央,你姓××叫××吗?今天回去给我罚写名字一万遍,下次再写××央我就叫你到教材园去插秧。”

一时间,“××央去插秧”,成了学校的流行语。

名字不过就是一个符号,学生认得、教师认可,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有多了一份情趣,有何不妥,有必要如此大发雷霆吗?

大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有一整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总希望孩子按照大人设定好的套路来生活,不允许越雷池一步。稍有不顺眼的地方,就开始发急,让孩子们非常不理解。大人和小孩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要想教育孩子,你必须要走进孩童的世界,并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架设好沟通衔接的桥梁。

很多时候,发火其实是无能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