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论坛开幕时

(2012-05-16 07:13:17)
标签:

白玉兰论坛

民进

绿色生态化

一线教师

教育

分类: 民进组织

再过一会,“白玉兰教学论坛”即将在虹口教师进修学院正式开幕。

之所以确定举办这一论坛,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民进组织的渊源。

九年前,民进市委创办了上海市“民进教育论坛”,就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观点碰撞。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参加论坛的代表,围绕主题展开思辨和讨论,总结了不少具有推广性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建议案,对上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参加“民进教育论坛”的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要有相关的行动,和这一市级论坛相呼应。

1993年,原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先生,闻知民进虹口区委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民办学校,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时,非常高兴,特意为学校题名——“白玉兰学校”,使得“白玉兰”三个字,在虹口民进会员的心中有着特别的含义。随着生源的减少,“白玉兰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再招收学生,演变成了今天的国家“指南针基地”,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研习和传承方面发挥着新的作用。白玉兰学校的停办,让很多民进会员深表遗憾,大家都不希望“白玉兰”就这样无声无息了。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思考,民进虹口区委决定,创办一个教学论坛,并取名为“白玉兰论坛”,在课堂教学领域的展开研讨和交流。

第二,虹口教育局的思考

以特色多样化、绿色生态化、教育国际化为抓手,促进虹口教育的可持续的发展,是近期虹口教育工作的三个抓手。

虹口高级中学是我区率先开展绿色生态教育的学校。2010年的11月份,在对他们学校绿色生态特色建设的调研中,我曾经讲了自己对绿色生态的三点理解:

首先,绿色体现在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上。在可见光的七种色光中,人眼感受最敏感、也最舒服的光是绿光。一个人徜徉在绿色的世界中,也会有心旷神怡之感。将绿色作为学校里教育的基色,与师生的身心成长融为一体,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个师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绿色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上。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学校的中心工作总是围绕课程而展开的。绿色的课程是学生自己愿意学习的课程,是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深刻认知体验的课程,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课程。绿色的教学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是遵守国家的教育法规和管理条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教学。一个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课程和教学过程,一定是绿色的。

再次,绿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人总是生活在文化里,文化就像我们的“体外器官”,你没有办法割舍。每一个学生走进校园,必然也生活在学校的文化之中。绿色的校园文化,给师生提供的是积极向上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好文化。发展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提升学生的文化选择力,呵护学生的文化创造力,是绿色学校文化建设三个非常鲜明的标志。

去年的11月份,上海市率先面向社会公布了要积极推进的教育质量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从十个方面阐释了绿色生态教学的内涵和目标,给我们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推进绿色生态化的过程中,教育局自然想到,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将一线教师在绿色生态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炼出来,推介出去,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努力在一线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等不同层面之间形成共识。论坛就是我们想到的形式之一。

第三,来自一线的经验

我很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活动,也很喜欢参加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教育督导和反馈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到了不少一线教师的感人事迹和教学经验,对他们在基层默默无闻的付出深感钦佩。

敬佩之余,总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就想到了各方面的平台。比如说市、区的名师基地,为他们提供一些破格录取的机会,让他们可以跟着名师尽快成长。比如说区域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出,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上磨练自己。

举办论坛,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把他们有价值的经验推送出去,让更多的人所理解,从而形成共同奋斗的合力。

 

三方面的想法汇聚到一起,就有了今天的“白玉兰教学论坛”。

大家商定,近期“白玉兰教学论坛”的常设主题是“绿色生态教学”,在这一大主题下,每年确定一个话题,开坛论道。

万事开头难。希望今天能开个好头,为今后每年一度的论坛奠定扎实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