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实践——用一辈子办好一所学校
(2012-05-15 07:36:21)
标签:
上海虹口四中心小学陈珏玉协同教学校园 |
分类: 校园一瞥 |
最有价值的教育实践,一定来自基层。
上海市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校长陈珏玉,扎根学校23年,推广“六段双反馈”模式,探索协同教育,将学校办的风生水起,深受家长追捧。下周,陈校长将举行面向全市的展示活动,向同行介绍自己的办学心得和经验。
昨天的《解放日报》,在“科教文”专版的头条,发表了记者李爱铭撰写的文章——“只想用一辈子办好一所学校”,对陈校长的办学做了介绍。具体内容如下。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校长陈珏玉20多年里订了7个“三年规划”
只想用一辈子办好一所学校
本报记者
从赤峰路404弄进门,左拐右拐,经过几道弄堂,才能找到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进门就是操场,教学楼窗明几净,每层楼都镶嵌绿化,一丛丛花草的长枝蔓垂下来,随风轻拂。
干净清雅,书香自华。这所普通公办小学声名在外,广受家长追捧。校长陈珏玉的气质也一如校园——23年来,大学一毕业就走进这所当时新建的学校,从教师、教务主任再到校长,她始终与虹口四中心小学相伴成长,还“希望做到退休。”
用一辈子去办一所学校——目前在上海的中小学里,从一而终的老校长凤毛麟角,淡定坚守的少壮派校长更少之又少。20多年间,从参与到主持,陈珏玉共制订过7轮“三年规划”:“办教育如跑马拉松,不急不徐、衔接超越,才能走得长远。”
35分钟的永久舞台
上世纪80年代,曲阳新村陆续建成,1988年,虹口区组建第四中心小学。1989年,陈珏玉从上海师专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进校报到。
校龄只有短短二十几年,如今广为认可,这所学校到底好在哪儿?
很多人这么问,陈珏玉却很难拿出过硬的“证据”。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不稀奇;市“名教师”培养对象1人、区骨干教师2人?不算多;“三八”红旗集体、优秀家长学校?不算强……她边摇头边笑:“平时我们眼睛只盯课堂,没想过去拿奖。只要学生好学、学好,就够了。”
很多校长“满天飞”地奔忙,陈珏玉心思却始终以课堂为中心——35分钟一堂课,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也是校长的永久舞台。
1998年,为打破“满堂灌”,她推广“六段双反馈”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预留两段时间让学生讨论。很多老师不理解:学生的观点能有多大价值?如果讨论流于形式,岂非浪费时间?全校先后开了150多堂“研究课”,引导老师摸索。以前,上语文课,讲生字、讲课文,很沉闷。一位老师试点让学生自学、讨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课堂上观点交锋,气氛一下子活跃了。”
“很多校长搞改革不触动课堂,因为这是深水区,多半吃力不讨好。阻力大、周期长、见效慢。去报奖,这种最底层的改革又离热点很远,顶多是个三等奖。”但陈校长不失落:“多年坚持课堂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受益、办学质量不断攀升。学生和家长喜欢我们学校和老师,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中,还能享受一份职业尊荣,比一等奖更宝贵。”
一个课题做8年
2004年,二年级语文老师陆莉莉要开一堂公开课《发烫的手指》。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失明后努力奋斗的故事,试讲时播放《命运交响曲》,请学生闭目感悟。不料,一些学生一听就叫起来:“贝多芬!音乐课上刚听过!”课堂偏离了原本设计的航向。陈校长没有批评,反而反思:一直以来各门课程都是各自为政,但有很多知识交叉重叠,教学资源被浪费,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当年,学校立项课题——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教学”,重整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减负增效。与许多学校的教科研很热闹,紧跟热点、两三年结题、评奖后束之高阁不同,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的这个课题,一做就是8年。
小学四年级语文《律师林肯》中有句话:“当天是上弦月,晚上11点月亮已经落山了,就算没有落山也应该在西面,你根本看不清人的脸。——林肯用他那丰富的天文知识,驳倒了对方的谎言。”“月亮不是整晚都在天上的吗?”“什么叫上弦月?”学生的疑虑,超出了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范畴。怎么办?语文老师向科技老师求助。四年级科技课中有关于月相的内容,科技老师拓展内容解疑释惑:初月与太阳同升同落,上弦月中午12点升起晚上12点落下;满月与太阳交替升落;下弦月晚上12点升起中午12点落下……听完图文并茂的讲解,学生们马上理解了课文中为什么说林肯天文知识的丰富,还进一步指出了语文书上插图的错误:“怎么画成了峨嵋月?”
围绕“菊花”,学生画完再写作文,一举两得;思想品德课要讲“团结力量大”,体育课老师推出“手指抬人”游戏……多年来,各科老师挖掘了几十个互相借力的资源;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从单门学科“平行线”逐渐变成网状。
“协同教育”课题仍在继续:“我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和课内外活动整合,提供一种全方位滋养学生身心的大课程。我还有10年退休,估计到那时可以结题。”
不断传承,小步前进
教而优则仕,仕而优则“调”——不少优秀校长被频繁调动。但古往今来,陶行知、段力佩等教育家,都长期扎根一所学校,甚至终身奉献给一所学校。
陈珏玉一直“未挪窝”,也因机缘巧合。婚后家住卢湾,上班路远,差点调到卢湾;这些年,陆续有学校和民办机构高薪聘请,但“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这所学校,这里留下了我的青春,也成就着我的办学梦想。我舍不得离开。”为安心,她最终把爱人也“拖”到虹口工作。
每三年,学校都要制订新一轮发展规划。有些学校办学口号三年一变,以图跨越式发展;有些学校校长更迭,规划另起炉灶……陈珏玉坚守虹口四中心小学,参与制订了7轮,始终坚持不断传承、“小步”前进。
刚建校时,从“规范”入手,办成家长认可的“中心校”。上世纪90年代,美化校园环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标也随之升格为办一流“示范校”。进入新世纪,学生课业负担渐重、课外活动少,她又重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当前,历经积淀,学校进入文化建设内涵发展阶段,创建办学特色,又成为她和学校的新追求。
7个三年,很多“不变”:始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身心和谐,始终关注教师岗位成才。最大的变化,是“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学生成长的平台日益丰富。“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耐得住寂寞,认定一个方向踏实努力。这么多年,无论社会上的教育风潮如何变化,我们从不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