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展示活动举行

标签:
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展示交流评估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5月3日,虹口区教育系统第一期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培养成果展示与评估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隆重举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虹口教育专家智囊团成员,12名受邀前来承担评估任务的来自全市各学科的著名特级教师,区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学员,以及本区校园长书记和学科带头人等参加了为期一天的活动。
2010年2月,虹口教育局正式启动虹教系统名师培养基地、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基地的项目实践之中,形成一支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有成就、具特色、能创新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及后备梯队。
整个展示和评估活动的安排是:
1)开幕式及工作回顾;
2)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进行工作展示;
3)专家点评
4)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举行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各位教育专家对主持人及其团队的工作进行整体评价。
开幕式上,尹后庆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从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出发,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的本源,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新优质学校,尽快实践绿色指标评级体系。尹后庆主任指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市里已经正式决定启动学科高地建设,虹口区开展的名师基地、名师工作室建设活动,与市教委提出的学科高地建设是不谋而合的。改革越来越走向深入,教学研究越来越走向课程的“微生活”,我们要关注到这些变化,并和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五位名师基地主持人和7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依次展示他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所做的工作、创建的特色、取得的成果等。
五位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分别是:
七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分别是:
“五朵金花,七道彩虹”,为虹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收获着累累的硕果。评估团的12位专家,对各基地、各工作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金志浩先生,化学特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教学》杂志编委张长江先生,代表全体评估专家做了大会发言。
金志浩先生说,虹口教育局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五个名师基地、七个名师工作室所做出的成绩令人高兴。成就名师,有十二个字非常重要:一是“实践”,今天大家汇报的成果,就是实践的产物,各位主持人和自己的团队立足课堂进行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二是“反思”,会反思的人,经常能改进自己的工作。不会反思的人,常常会沾沾自喜,得过且过;三是“经验”,有心的教师,会随时注意积累自己的经验。做了一项工作,不能让它随风飘过,不留下任何痕迹。积累的多了,经验自然就来了;四是“理论”,经验如果不上升到理论,往往也只能处在泛泛而谈的阶段。读书是经验上升到理论最好的桥梁之一。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反过来再来指导实践,自己的教育教学功底才会更加扎实。一个人到60岁退休,真正的业余时间只有8年多,如果我们能够将这8年多的时间用好,多读些书,多积累些经验,并在反思的过程中上升到理论,就可能成为一代名师;五是“专长”,名师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精通学科的方方面面,我在今天大家的汇报中,已经看到了各自主攻的方向,这很好。在专长上多花点功夫,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有特色的专家;六是“明师”,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教师。这包含了上述五个方面。要成为一个名师,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博采众长。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其他教师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不断地学习中成就自己。
张长江先生说:今天的汇报可以说是星光灿烂,硕果累累。这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两句好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无论是三秋树还是二月花,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听了十二位主持人的汇报,感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目标明确,每个基地和工作室都有非常明确的工作目标;二是项目指引,将要做的事情通过项目加以具体落实,稳步推进;三是聚焦课堂,把真功夫用在课堂上;四是教学相长,主持人和学员之间成为了很好的伙伴、团队关系;五是实践引领,重视实践,关注实践;六是德艺兼修,人文化成启自觉。我们已经打造出了一支很好的队伍,希望在今后继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地切磋,不断地琢磨,将虹口教育的品质提升到更高的地步。
前些日子,虹口教育局成立了虹口教育专家智囊团,请他们为虹口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在展示和评估会上,智囊团的大部分成员都来到了现场,顾志跃先生作为代表也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顾先生说:刚才在各位的汇报中,听到有主持人说基地和工作室即将结束的话语,我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基地和工作室不能结束。这12个团队围绕学科教学做了很多研究、实践和积累,已经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下一步要朝着打造学科高地的方向不懈努力。
怎样才算是一个学科高地呢?我想大致上应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团队。学科高地不可能是由一个人组成的,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在一起,现在正好就有了这样一个个的团队。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到了一个阶段要告一个段落,这是很正常的,但团队的使命不能结束。
二是引领。从实践的层面,要拿出各种示范和展示。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科中存在的问题,走到课程改革的前沿上来。要善于开展课程和教材的比较研究,要具备国际的视野。在刚才的展示中,我看到已经有工作室在进行国际教材的比较,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学科高地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在教学实践中,要有一双慧眼,在任何场合都能找到自己想要说的点,并加以展开,这对比人就是一种引领。
三是理论。经验一定要上升到理论,才会凸显它的威力。学科高地建设,就应该产生理论上的成果,而不仅仅是在经验的层面泛泛而谈。
5月3日下午,各名师基地和名师工作室进行了分专场的展示,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主题论坛、微型研讨、成果资料展等多种途径,向评估的专家汇报自己的特色和培训的成果。